老家的冬天,冷的出奇,刺骨的寒风把脸刮得生疼,只要出门,那风只往衣服里灌。地里的麦苗被霜覆盖,像下了小雪似的。这样的早上,没事是决不会出门的。
天刚蒙蒙亮,有浓浓的雾。我破例起个大早,想体验一下云雾缭绕中骑车的感觉,一来欣赏美景,二来送侄子上学。手套围巾羽绒服耳烀一应齐全。路上别说欣赏美景,手冻的麻木了,风吹得腿冰凉,感觉跟没穿保暖裤似的,额前头发还挂了一层霜,冻的只剩打哆嗦了。
回来时路过一个菜摊,小青菜五毛一斤,倒也不贵。摊主称完算账一共六块钱,我拿出手机准备扫码。摊主搓着手,嗫嚅着说:“闺女,有现金吗,”。我抬头看他,满是沟壑的脸透着沧桑。六七十岁的样子,穿着破旧的棉大衣,还有看上去不太暖和的帽子,脸冻的红红的,再看那一双布满老茧的手,被风吹咧了好多血口子。老人说,自己年龄大了,不能出去打工了,老两口平常种点菜除了自己吃的,剩下拿到街上卖点钱贴补家用。
这两年不行了,流行这个扫码。自己老了,不会用智能机,儿媳帮他申请了一个码可以扫。他搞不懂钱咋能扫到手机上,眼看菜卖完了,一早上看不到一分钱。早上五点天没亮就起床,饿着肚子把菜拉到集上,有时收不到现金只好饿着肚子回家。钱虽到了账,儿媳妇从来没提过把收来的钱还给他,他也不好意思张口要。所以自己辛苦种的菜一年来基本没什么收入。听他说完,我心里立马就明白了。
刚好口袋里有现金,我付了菜钱,老人一再说着谢谢。本来该付的钱,老人如此感谢,我突然莫名的心酸。我的父母要是活着,他们也不会用微信不会用支付宝,是不是也会如此无助处境如此艰难。
想起去年腊月的一天,头天下完雪,路特别滑。那天零下十六度,还有刺骨的东北风吹得脸上针扎的疼。在去超市的路上,一个老人在雪中特别显眼,老奶奶穿着大棉袄,外面套了一件洗的发白的罩衣。头上用绿色围巾包起来,看上去至少有七十多岁了吧。旁边三轮车上放着菠菜还有香菜还有几个绿萝卜,老人不停的跺脚吹手,看我们走过来。“闺女,买菜呀,看我这菜没打过药,自己种的,要的话给你便宜点”。
出于同情也出于怜悯吧,想让老人早点回家,所有的菜我都称了,一共十五块钱。习惯性拿手机去扫,老人说,你给现金行不?算你十二块钱。她又说我不会用手机,卖的钱全被儿子拿去了,问他们要不给。只有给现金才能拿到自己手里,买点馒头大米啥的。当老人发抖的手接过现金,笑着笑着就哭了。
像这两位卖菜的老人我相信绝对不是个例,他们和我们一样,曾经年轻过,苦难岁月没有压垮他们,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却让他们退缩了。我记得看过一个新闻,当老人去交费时,被告知不收现金时他们的迷茫。他们在被这个社会慢慢抛弃,他们不会手机支付是他们的错吗?
他们六七十岁了,他们身体还很健朗,门前屋后开一片菜地,养几只鸡鸭。他们不靠儿女自己生活。当他们把自己的菜拿到路边去卖,收到现金时那温暖满足的笑时,那是收获的喜悦。就为这个,我们出门带点现金,遇到卖菜的老人,尽量的帮衬一下他们,他们的菜虽不好看,可能没有打过农药,也算我们对这个群体的老人一点尊严一点温暖。
看到他们,那是二十年,三十年后的自己,我们也会慢慢变老,有一天我们成了他,就能体会他们的不易。
遇到路边卖菜老人,我们帮不了他们什么。只要我们出门带点现金,遇到老人卖菜给他们个微笑。那怕不需要,买点青菜,让他们早点收摊回家,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关注老人,从我们带零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