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不清从何时开始,爸妈经常会念叨,一年又一年,时间过得太快了。我刚开始听到这感慨时,颇为不解,但是随着年龄渐长,似乎对此有了些许体会,但是个中缘由仍难以描述。
直到最近读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其中提到一个观点,叫做对抗时空扭曲。这里的时空扭曲实际是一种主观感受:人们往往觉得小时候时间过得特别慢,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流逝好像变快了,一个周,一个月,甚至一年,都转瞬即逝。
这篇文章提到了一种解释,即参照物的变化。五岁时人的记忆有五年,过了一年以后,记忆增加了五分之一;到二十岁时,过多一年,记忆只增加二十分之一,这一年的时光没变,但是参照物变了,所以就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这个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也让人疑惑,对时间的主观感受与记忆的增量有什么关系?因此这个解释还需要再进一步。想想伴随父母对时间飞逝的抱怨的,往往还有一句,“什么也没做就过去一年了”。
可是他们真的是什么也没做吗?其实不然,只是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在简单重复,凭借以前的经验就可以轻松应对,大脑的信息量几乎没有增加,主观上感受到的新东西很少。所以回顾这一段时光,就会感到时间莫名其名的就过去了,自己“什么也没有做”。
这说明体验“新东西”是放慢对时间主观感受的命门。这样便容易同自己的体验联系起来了。记得我刚去网点工作的时候,对纷繁复杂的业务一无所知,每天要顶着巨大的压力学习各项业务以及如何同客户沟通,一到下班感觉要累瘫,日子一天天过得特别漫长。后来业务逐渐上手了,不论面对什么客户都驾轻就熟,日子也快了许多。
2.
有人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应用于生活之中,同样是一个小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时间就过得很快;反之,若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觉得时间特别难熬。
其实这个与对抗时空扭曲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自己喜欢的领域必定是相对熟悉的,就像是一个舒适区,身处其中的我们轻车熟路,不费心力,没有麻烦,也没有提升;反之对于我们不喜欢的领域,因为接触较少自然也不甚熟悉,身处其中得摸索前行,磕磕绊绊,但一路走来也不无成长。
当然,这并非说明我们就该刻意抛弃自己喜欢与擅长的领域,刻意给自己制造麻烦,好让主观上的时间流逝变慢。这个理论的意义在于提示我们,一味地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中,那么你的一生可能都会这样匆匆地、无为地度过,面对陌生的领域无需心生畏惧,即使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客观长度,却可以延长它的主观长度,不管处在人生的什么阶段,学习,尝试,突破,它们所带来的新鲜感与刺激,会让我们记忆深刻,感到这段时间没有白活。
3.
对于死亡的恐惧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话题。记得自己小学的时候开始有了对死亡的担忧,晚上躺在床上,想到若干年后自己就会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像不曾存在过一样,惶恐到无法入睡。但是时间仍然不停地向前,恐惧与担忧无法拖住它无情的脚步,父母在变老,我们开始面对成人世界的压力与责任,不管情愿与否。
人类的这种本能的恐惧往往会带来两种心态。一种是暂时就这份恐惧抛诸脑后,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另一种是为这份恐惧所驱使,希望在有限的人生中尽可能地去体验去感受。
Dior现在的品牌创意总监Maria显然属于第二种。53岁的她本是知天命的年纪,却从自己表现不俗的Valentino跳槽到Dior,原因是同老公去秘鲁旅行时,因为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她感受到生命的有限,还有很多地方没去,很多事情没做。因此收到Dior的邀请后,她毅然接受,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熟悉的意大利前往巴黎,让这个传统的大牌焕发了新的生机,也实现了她“看更多风景”的夙愿。
这两种选择本无对错之分,也并非是决然对立的。只是从对抗时空扭曲的理论来看,第二种更能延长主观生命。
不过有的时候我们迫于种种原因,无法跳槽或者环球旅行,但即便是身处自己熟悉的领域,也并非就一定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职场上如此,生活更应如此。试着从一些细微的小事入手,给自己“添点麻烦”,也添点乐趣和成长。给领导的报告不是每次都要用同一个模板改一改上交,而是可以结合业务领域的新变化、新趋势,适当增减内容,变换形式;改善生活不一定非要去昂贵的餐厅,也可以相约去洋溢着生活气息的菜市场采购最新鲜的食材,花上半天时间自己折腾一顿大餐。
想做的事,尽力去做;想爱的人,用心去爱。生活即使艰难,但是想想我们所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所以每一天都值得庆祝啊。
从现在开始,对抗时空扭曲,让记忆更丰富,生活更充实,那么我们就不会在年底回首的时候,感慨时光匆匆,了无痕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