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澜 焦点网络中8 分享470天 2019-4-11
晚上下班回来,走到沿河的时候又堵了近半个小时的车,好在车堵心不堵。到家的时候,孩子已在吃饭,还可以送她去上晚自习。她告诉我晚上在班里学习至10:25再回来,怕忘了接的时间,拿起手机定铃。这个时候的孩子为了自己的前途更好已全力以赴,做家长的我们只有默默的做好后勤工作。每晚,看到孩子一坐几个小时不动的勤奋学习,我真的很心疼,但又无他法。
晚上抽时间听了亲子24堂课的第20课 应因问句——帮助孩子从谷底上升。当一个人深陷绝境无法自拔的时候,他最需要什么?刘老师让我们假设遇到困难(最近的、曾经的),最后的答案是需要关心、理解、爱、……,然后再具体细化什么样的关心、爱,具体是什么?爱一个人给她最需要的,而不是最好的。被支持、被理解,怎样做才算被支持、被理解?无论天使还是魔,都在细节中。细节,细节还是细节。具体细化,才能真正的落地实用,不然执行时有偏差。每个人的世界观不一样,每个人的理解也不一样。遇到苦难:支持、理解、帮助、共情、关注、陪伴……当一个人深陷绝境,力量是弱的,不希望被人否定,只有给予力量、肯定,才有自信的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应因问句不要用得太快。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换位理解对方,相信他有他的难处、道理,清空自己,不要上来就否定,听对方说,感受他的感受,重复关键词,让他感觉你在用心听。“那么不容易,你是怎么熬过来的?”真的对来访者说的好奇,不评价、不分析、不否定。这就需要长期学习,持续修炼,反复寖泡,我们才可以把问句用的越来越好。
越是不可爱的孩子约需要被爱。都喜欢锦上添花,不喜欢雪中送炭。想要爱他们真的不容易,怎么办?焦点的理念:发现做到的,相对好的时候,关注正向。改变需要时间、过程,中间有反复是正常的,反复反复效果才会更巩固。
应因问句与例外问句的相同点都是想过去借力,都是关注负向背后的正向;前者侧重不容易,怎么熬过来的;后者倾向成功经验。
“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你是怎么撑下去的?”
“你是怎么愿意持续的?”
“为什么没有变得更糟?”
父母在使用应因问句时,必须尽量引导孩子注意其正向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