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到西安之前,我未曾去过秦岭淮河以北,地理上真正的北方在我脑海中是四季分明和古老的历史。纬度上的差距,让我从羊城出发时,携大衣毛衣,怕在乍暖还寒时候的北方冻成狗,怎知一下机就大喊错错错!忘了这曾经的天朝中心也是新晋火炉城市之一啊。
住
四月末的长安城,柳絮飞舞。抵达城里正值午后,艳阳高照,“机”“车”劳顿加之饥肠辘辘,我与同伴急于下榻旅舍,好生休息。以为是淡季来到,旅店应该人少舒适,却还是遇到了一些不快的安排。最终旅店老板妥协于南方姑娘们,让我俩和另外仨美女移步往“西舍客栈”,不加价入住一客栈套房。一番对比,我们当然是选择接受这新的安排,宽敞不说,窗外还有郁郁葱葱的绿树,并且地点就在城墙根上,出城也方便。
这中间有个小插曲,我们问路前往旅舍时,老板非常直接地鄙视了我同伴的普通话,其实我心里是不服气的,老板的发音也带着地方口音,语速也快,怪不得我们将“学巷”听成“学校”吧。
入住之后,西舍的姐姐非常热情地跟我们说屋子里各种东西的使用,又在看到我们超大行李箱打开后满满的东西之后表示惊叹。
她有些黝黑的脸,看起来有点瘦,却不显得弱,十分健谈又好客的她,趁着我们整理行李的时候,给了我们一些关于在长安城游走的建议,还说以后长途旅行我们可以少带点东西,而且可带些打算舍弃的旧衣物,这样可以一路走一路弃掉一些,回程的时候可以一身轻松,确实很有道理。
耍
和你在长安城墙走一走
傍晚,阳光依旧耀眼,我们沿着碑林区城墙一直往南门走。这会儿路上很安静,有下棋的老人,散步的恋人,遛狗遛娃的。阳光正好,逆光之下,我借光与影的天合之作拍下了一张人物照,连儿也很满意。
路边多柳树和银杏,这是在岭南难见到的景象,特别是嫩绿色的银杏,跟蓝天白云很相衬。走到护城河边,河面密布着飘落的柳絮,满城飞舞的柳絮,给人一种下雪的错觉。
太阳快落下的时候我们登上了城墙,架起我的小相机,在垛口静静地看长安城落日。太阳的脚很慢,120张延时摄影的照片拍完,似乎它都还没怎么移动,可它确实是已经溜走了。
在城墙上一路往西走,走得越远人越少,很难见到逆方向走来的人。天已经完全黑下来,我们走到南大街的城楼上,向北俯瞰南大街,是一种车水马龙的繁华,昔日皇城脚下的是日烧烤店也热闹起来了。
好不容易遇到一对迎面走来的恋人,一问,从北门城楼走到这竟是用了两个多小时,脚下一软,跟连儿说要不我们回头是岸吧,她说同意。
秦陵兵马俑——埋藏历史的宝地
翌日,我们报了个半日团到秦陵兵马俑。天气可用酷热来形容,一路暴晒。兵马俑位于临潼,离西安市区约50分钟车程。景区门票150/人,不便宜,查票要三重验票,很严,而且如不配备讲解员自行游览,大约是看得一脸懵逼罢了。
总共看了三个坑,看第一个还挺震撼,但整个过程正如讲解员所说“见缝插针”,人挤人不说,空气闷热,简直要喘不过气,坑里气温又比外边低很多,总之不太舒服的参观环境,好在讲解员讲的还算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二号坑对于游客来说我觉得是个“大坑”,文物都未出土,只听讲这堆土下面是骑兵,这堆下面还有很多彩色兵马俑,真的基本靠想象。
兵马俑看完出来,又有接驳公交带去看了一下秦陵,叫丽园。不得不说,秦王嬴政很会选地方,确实是个依山傍水的宝地,陵园里绿化极好,风很大,游客密度跟兵马俑相比真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
国家宝藏探秘
今年年初看了《国家宝藏》,正好见着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拿着宝贝上节目的一期,这次终于在陕博一睹“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真容,小小一个香囊,竟也包含着不少物理知识。虎符没能见到真品,看了1:1的复制品,比我想象中要小很多啊,这个为军权加密的宝贝,历史上又引起了多少的流血牺牲呢?
博物馆里的宝贝还是很多的,我们买了30块的何家村遗宝特展票(凭身份证免费入馆每天限量4000张,据说早上6点多要去排队,我们九点多到早就没票了),各自分开看展,看到喜欢的宝贝就停下细细了解一番,也随缘蹭蹭团队的讲解。
我特别喜欢那些记录古代大众生活的宝贝,有很多现代的东西原来几千年前早就有了,虽然在一点点进化,材料不同了,制造的方式也不同了,但我们仍在沿用,发明这些的人怕是万万没想到。
谷雨时节大雁塔
是日正值谷雨,炎热的西安也终于迎来一场降雨。刚来到慈恩寺,雨就淅淅沥沥地下了。来了这,才知道玄奘不仅是悟空八戒的师傅原型,不仅是佛学大师,更是建筑家、翻译家,由他主建的大雁塔经历地震、火灾和风吹雨打的大雁塔,千年不倒,由他翻译的经书远传各地。
我不是佛教徒,也没有宗教信仰,每次到寺庙这样的旅游景点,总有好多人见佛就跪,我一般就是安静瞻仰,或是双手合十以示敬意,再鞠个躬。佛在很多中国人心中还是非常至高无上的,历代也有很多帝皇重视佛家,但绝大部分是为了统治百姓。大概有信仰也是好的吧,人在无助的时候,有信仰的人应该比没有信仰的人更能坚持下去。而且佛学的基本理念还是向上向善的,对人性道德方面还是起一个较好的引导的。
听讲解的时候,发现有个特别可爱的小孩,带着帽子,特别虔诚地扑通一声跪在佛面前,认认真真地磕头,又将妈妈给他的香油钱投进功德箱,小小的他双手合十,闭着眼睛,在向佛祖祈祷什么呢?快快长大?还是希望妈妈给他买玩具呢?不得而知,但我记住了他虔诚的模样。
返回客栈的路上,又听热情的师傅吐槽了西安的炎热,说是去年夏天特别热,热到都放高温假了,大雁塔景区就只剩玄奘一人在那里了,几千年了,大师果然是寂寞如常啊。
食
此次一路向西,连儿一开始就说这是我们的吃面之旅,果不其然,十天的旅行也就吃了几顿饭,其他时间都在吃面。
西安的第一碗面是小巷子里的biangbiang面,说是“碗”,其实是比脸要大得多的盆,一条面约两指多宽,名副其实的“裤带”,而且面的厚度也比普通面皮要厚得多,最主要的,这面是真长,一碗面,总共三条。面条那么厚,我很担心会不会像煮不熟的刀削面一样难吃,这时厨房里的大叔甩起了面条,砸在案板上,“biang!biang!biang!”,吓得我。。。
我的担心有点多余了,面不但不生,煮的透亮,吃起来非常有嚼劲。面搭配的臊子很咸,其他的土豆丁、豆干丁、胡萝卜丁在辣子的调味下很入味。出乎意料的是这辣子我竟觉得很香,是我一个不吃辣的南方人可以接受的香辣。
热情的店家阿姨看我们是南方人,建议我们只先来一份,不够吃再点,很厚道的生意人。果然,两人吃三条面条下肚,已起饱意。“东转西转,不如咥面”,陕西人真的是爱面爱到骨子里咯!
告别这家热情的面馆,我们又去尝了潼关肉夹馍、岐山臊子面、羊肉泡馍,几乎都是面食搭配肉食,这是注定要胖的一趟旅行。羊肉泡馍我们去的回民街吃的,估计是吃的游客版了,味道一般不说,吵杂的回民街绝对是此次旅行地图上的雷区,商业化且无序脏乱的夜市是我最抗拒的旅游景点。
酸辣的岐山臊子面还是一款不错的早餐选择,而让我味觉记忆深刻的还有一碗清真的肉丸胡辣汤。这两个都是在西舍附近的安居巷吃的,当地人也常来吃,价格不贵,面8块一碗,胡辣汤小份的6块一碗。
胡辣汤是牛肉汤做底,土豆、豆干、胡萝卜、包菜一块煮,加上小肉丸(清真版的都是牛肉),加上淀粉勾芡煮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料当然是胡椒,虽然还是有淋上辣子,但明显胡椒的辣味才是这道小吃的精髓,吃完一份简直大汗淋漓,我感到肚皮在冒汗。胡辣汤上还撒了一些香菜末,非香菜党可能会拒绝,但味蕾告诉我这胡椒味跟香菜味是绝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