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篇即写初见陈芸,“窃恐其福泽不深”,接着是再见题签“锦囊佳句”,直接写明自己妻子短寿,名为记乐,一开始就满是哀愁。读完全篇老想着她早早离世,各个小故事里总是笑中带泪。
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一次见到陈芸就对母亲说要娶这位“淑姊”——我记成娶淑姊那样的,被我自己的淑姊纠正:“不是类淑姊,就是淑姊,非淑姊不娶”——十三岁就知道要跟谁过一生,世上应该没有几个人吧。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夫妇二人一开始便情投意合,然而始终举案齐眉,相互敬重,玩笑话、放肆状是不能在陈芸面前的。那句“世间反目多由戏起,后勿冤妾,令人郁死”,真的跟我家淑姊说的如出一辙。
我始终觉得他们俩人一直和睦的原因是,相同的审美情趣,喜欢同样的诗文,爱好一样的花草,即便开始对食物见解不同,最终也是爱上了对方的食物。以至于,最后竟然是芸娘给沈复找女朋友,做媒,张罗着给自己丈夫纳妾(这实在太不可取了)。
在两人祈来世姻缘一节种,芸娘说即便老了也陪丈夫游苏州周边山水,“今世不能,期以来世”,一起绘就一幅月老画像,每半个月就焚香拜祷一次,可见两人感情如胶似漆,两人痴情动容天地。
200年前的沈复在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中,明确的告诉我们夫妇是最重要的,很大程度上我们一生的快乐只跟一个人相关。如今个人日益原子化,搞不好还是量子化,我希望这一生跟淑姊做量子纠缠。
闺房记乐读后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沈复是谁?如果你还记得你人生中的第一篇朗诵并阅读原文的古文的话,你应该对“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还有印象。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