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味和气质。因此,阅读对于每一个追求进步的人来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回首自己二十多年的人生,感觉自己的阅读有点儿不尽人意,但是坐在这里,慢慢回忆,心灵上还是会有一点小小的触动。
与书结缘
从小就喜欢读书,但是真正的与书结缘,走进书的海洋是在2010年走进大学后。大学的生活是自由的,时间是充裕的,于是,我便走进了校园内最神圣的殿堂——图书馆。当我看到图书馆的书架时,我惊呆了,对于一个农村里走出的我,的确很是震撼。所以,我便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之前想看的书都看完,弥补以前的阅读缺憾。上高中时,由于时期特殊,我大略翻阅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当时我就被它的内容所吸引。所以,走进大学第一次借阅的书便是《平凡的世界》。记得清清楚楚,第一次真正阅读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的,我用了几乎上是两天两夜,正因为这件事,宿舍舍友们便给我取了绰号——书呆子。第二次阅读《平凡的世界》是在两个多月后的一天,我在另一间图书室又看到了《平凡的世界》,这一次看到的和之前借阅的那本不一样。这时我才意识到,以前看的那本是简本,这次看到的才是完完整整的一套书。于是,我便毫不犹豫地借了这套书。第二次看时,我将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这本书中,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他刻画的每一个普通人物的平凡人生旅程都衬托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都反映了人们的思想,给人以亲近,给人以启迪。每一个平凡的故事中,作者都给我们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让我们懂得应该怎么去生活,面对自己的生活,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什么样的。总而言之,《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给我一种来自灵魂的震撼,它影响了我的思想,行为以及做事的态度。
除了喜欢路遥的作品,在大学期间,我阅读最多的便是余秋雨的书籍,因为我喜欢历史,喜欢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当我读《文化苦旅》时,我便被它的内容所撼动。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内容可谓古往今来,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碑的悠远与深沉。这本著作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中华文明这一路走来承受了多少苦难与伤痛,却又覆盖创造了多少辉煌与灿烂。之后我又读了关于他的《千年一叹》、《山居笔记》、《借我一生》、《行者无疆》、《心中之旅》、《书海茫茫》。他的文章节奏抑扬顿挫,内容环环相扣,情节层层推进,语言极富哲理,这样的宏伟著作怎能不吸引人呢?
之后,经过老师、同学的推荐,我还阅读了《鲁迅全集》、司马迁的《史记》、沈从文的《边城》、钱钟书的《围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麦田里的守望者》、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追风筝的人》、余华的《活着》……凡是别人推荐的,不管喜欢与否,我都会借来翻阅一下,因为一直认为每个人的见解是不同的,也许他人的建议能够让我更加快速地成长。我的大学专业是政治教育,但是大三之前我阅读的书籍好像没有一本是与专业有关的。直到快毕业时,伦理学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当时想的是大学几年如果除了课本以外,没读一本与专业有关的书籍,的确不算是一名合格的学生。于是,我便借了这本书。叔本华的哲学真的是极好的,无处不充满着智慧,他的思想让人感受到他的狂傲,但更让人折服。类似“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一样太过靠近火堆……”等等又毒舌又让你无法反驳的话语随处可见。当我读完了这本书,我对我的专业课——哲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
总而言之,大学期间,我阅读的书籍虽然大多是基于自己的兴趣而读,但是从那时起,我便与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阅读一直在影响着我,鞭策着我!
与书结伴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一次阅读都像一次新的探索,都能增添独特的滋味和意义。
2013年大学毕业,考取特岗,我便顺利地从这一个校园走进了另外一个校园,虽然都是校园,但是我所担任的角色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由一名学生转变成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农村的学校有一个特例,那就是语文老师也就是班主任,所以我感觉肩上的责任更加的重大。农村学校条件有限,想出去听课,向名师、专家们学习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于是,我便选择从书中学习,在阅读中成长。我首先选购的两本书是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和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当我收到这两本书时,我如获珍宝。从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中,让我学到了很多,尤其是他对学生的关怀,他给予每一位学生的关怀是永远值得我们一线教师们学习和效仿的。还有他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也给了我很深的影响,阅读他的书,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成长。初为班主任,有点儿手足无措,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之后,我感触颇丰。李老师的很多观点我都很赞同,读他的书籍像是和一位智者在对话,是那样的朴实而自然,又像是和自己的内心在交流,是那样的真实而心动。我从阅读中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找到了工作的激情。读过这本书不久之后,我有幸关注了李老师的公众号“镇西茶馆”,每天晚上12点我准时阅读李老师的文章。从李老师的文章中我认识到他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学校校长、教育专家,而是一个充满爱的普通人。
每一次阅读,我感觉就如在与教育大家对话。我不仅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我的课堂不再那么的杂乱无章、毫无秩序,而是有声有色。初为老师,被校领导在大会上提名表扬,内心便再次下定决心,我还要继续阅读,在阅读中慢慢成长。此后的工作之余,我又阅读了《课标案例式解读》、《给教师的建议》、《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成为有智慧的老师》、《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教诲漫记》、《我怎样教语文》、《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跟着名师教语文》等教学著作。我一直相信,只要认真学习,定会有收获,从刚开始的略读到后来的做批注读,我感受到阅读不仅给我带来帮助,还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每一次静下心去读,都让我感受到心灵上的洗礼。我感觉内心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无疑地驱使着我前进,我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成长。
给我带来最大影响的两本书就是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和《跟着名师教语文》。也是从阅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时,我才开始做批注阅读的,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了读与写是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读与写是“洗涤剂”,经常洗去自己头脑中的污垢;读与写也是“充电器”,不断为自己的大脑注入新的理念和动力。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我们虽平凡,但不能平庸,我们要有追求,有抱负,虽然不一定都如愿以偿,但为实现理想的付出,一定会收获充盈,会收获习惯。就像于老师说的那样,我们到最后不至于“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去”,最终两手空空。《跟着名师教语文》,这本书让我真正地领略到了教育大家的上课风采,每读一节课堂实录,都感觉自己置身其中享受着一场精神盛宴。从这本书中,让我真正的理解了公开课的真谛,就像王文丽老师说的那样,公开课公开的不仅仅是一种成熟的教学模式,一份精彩的教学设计,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公开的还有教师的人格和智慧,我们应该把学生当人看,以真性情,真笑容,真品格去影响学生,这样的公开课才能带来真正良好的示范效应。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不仅自己阅读,我还让学生阅读、师生共读,我让学生读高尔基的《童年》、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曹文轩的《草房子》、法布尔的《昆虫记》、《小王子》……上个学期我们师生还共读了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我们做读书卡,画读书手抄报,写读书心得,进行读书交流会,孩子们收获满满。我每周三的第二节课都会给孩子们留一节阅读课,雷打不动,每一个月都会和孩子们进行一次“读书交流会”。孩子们读的书多了,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得到了提高,在写的时候也轻松了很多。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我班被评为“镇级书香班级”,2016年,被评为“县级书香班级”。
2015年,儿子出生,我又多了一个身份,我荣升为妈妈。不知是受我的影响,还是宝宝天生喜欢书,不到十个月的他就喜欢一页一页地翻书,每次拿着书翻,好似都很高兴。于是,我开始选购一些绘本书、故事书等。随着他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了亲子共读时光,我们一起阅读了《小脚鸭》、《父与子》、《我爸爸》、《我妈妈》、《爷爷一定有办法》、《猜猜我有多爱你》、《小猪佩奇》、《汪汪对队大立功》……尤其是《父与子》这本书,我看了好多遍,感觉这本书是对父子情最好的诠释,简单的父子日常胜过千言万语,胜过鸿篇巨制,这本漫画轻松、好笑又不失温馨。每次阅读时,儿子都会把文本中的爸爸当成自己的爸爸,把文本中的儿子当成自己。我希望儿子也能在漫漫书香中沉醉、成长,构建属于他自己的伊甸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会继续与书结伴,畅游书的海洋,做一名幸福的老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