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汤圆的大历史——唐朝的元宵就是一串“油炸面疙瘩”!信么?
2016-02-20 明府城
时常听人说“汤圆”与“元宵”不是一个东西,其实,“汤圆”就是“元宵”。不过是南北地区称呼不同、制作方式有异而已,二者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水煮的糯米团子。南方称这种吃食为“汤圆”,同包水饺一般是用皮包馅制成的,北方则称之为“元宵”,是利用馅团上洒水在糯米粉中摇滚成形的。所以北方说“滚”元宵,南方说“包”汤圆。
过去,北方人过元宵节的时候多是吃水饺的,并不一定非要元宵。而南方人经常吃咸肉馅汤圆是北方人不能接受的,北方人的概念里元宵就必须是甜的,咸肉馅的必然是饺子。在很早很早以前,元宵节的应节食品中并没有汤圆跟水饺。南北朝时期,过完年祭祀要用到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撤下来以后活人就都吃了,这便是最早的应节食品了。
唐朝的元宵节会吃面蚕,家家户户要做来应景,王仁裕所著《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面蚕”是什么呢?“面蚕”宋朝人称之为“蝌蚪粉”,过元宵节也吃这种东西。制作时用面粉或绿豆粉加水和成很稀的面糊,舀到漏勺里,将面糊滴漏入到开水锅中,笊篱捞出,冲凉、控水,拌上卤汁、青菜食用。也有加入肉汤内煮成的,味道鲜香,软嫩富有弹性。
唐宋时期还有一种应节食品,称之为“糖塠”,又叫“焦塠”、“油塠”、“油锤”。据郑望之《膳夫录》记载:“汴中节,食上元油锤。”宋人郑望说:“汴中节食,上元油塠。”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的记载,将面粉和红糖拌匀,加沸水和成很稠的面团,搓成一个个小圆球,入油锅炸熟,用竹签子串起来,即成糖塠。这种类似糖葫芦的油炸食品,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流行了。到了唐代就成了北方人过元宵节时的主食。
咱们现在吃的这样的元宵大概出现在宋代,时称“汤团”、“沙团”、“浮圆”、“浮圆子”、“乳糖圆子”、“澄沙团子”,在古代算是一种细致糕点。到了明朝,“元宵”这一称呼才被广泛接受,成了这种糯米吃食的正式名字。《酌中志》就记载了当时元宵的制作方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