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还没有任何一个春节不是在老家和家人一起过得,只是最近这些年过年总是在感叹时光的飞逝,时间就像出鞘的剑一样,嗖的一声就唰唰飞过,就这样一年又一年。
小时候过年时是兴奋的,眼中只有压岁钱、新衣服、数不尽的好吃的。现在过年是无奈的,心里想的只有对年龄的恐慌、对未来的迷茫、对各种接踵而来的问题的担心。压岁钱新衣服和好吃的再也换不来那份简单的期盼与快乐。
腊八,插花,祭灶,点炮,年谢磕头要核桃。这个童谣朗朗上口,犹记于心,只是现在过年已经少了这份隆重的年味。记得小时候,一进入腊月,年味就很重了,家里还有种说法是“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熬上一锅稠稠的腊八粥,这家有枣,那家有豆,互相交换,总能凑出个七八十来样的东西来。我们上完早自习回来,妈妈们已经熬好了腊八粥,里面一般有大米、红枣、红豆、绿豆、豇豆、红薯等,反正总能凑够八样,黏黏糊糊一大锅,一般都要喝个两三顿才能喝完。
那时候上学一般上到腊月十几就放寒假了,小孩子也帮不上什么忙,冬天好像也没什么事情,大人们就是围着炉子聊天,做针线活,打麻将。小孩子就是玩耍,也不记得那时候有多冷,只记得小时候都是穿两个棉袄,一个妈妈做的,外面再套一个大袄,下面穿的也是妈妈做的那种很厚的棉裤棉鞋,脖子里再套着围巾,还有永远也擦不完的鼻涕。
过了腊月二十后,年味就更浓了,大家都提前赶集赶会置办年货,那时候的交通工具还主要以自行车为主。这时候小孩子也已经放假了,知道大人们要赶集赶会时个个都会吵着嚷着闹着跟了去。这时候的集上会上也是摆满了各种各样过年需要的装饰品啦瓜子啦糖果啦鸡鸭鱼肉啦等琳琅满目的商品,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小孩子们跟着大人们这个摊位吃点那个摊位尝点,一个集市下来可是能吃到不少好东西呢 !
腊月二十三是我们那里的小年,俗称“祭灶”,是我们这边还算比较重要的日子,到了这一天在外地上班的上学的一般都回到了家里。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查人口的日子,晚饭要吃饺子, 家里的人即使还有没有回来的,也要把碗筷给摆好, 乘上饺子放在桌上,这样灶王爷查这家的人口时就会查齐。晚饭还要早早的吃,因为要灶王爷趁着天还没黑上天去和玉皇大帝汇报这家的人口。对了,这天还要吃“祭灶糖”,就是“芝麻糖”。这种糖细细长长的,上面沾满了芝麻,比较粘牙。据说吃“芝麻糖”是要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乱说。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这个顺口溜已经记得不清楚了,就记得过了腊月二十之后,家家户户的大人们都在准备年货。扫房子要一天吧,也是是时候清理下这一年里房子的犄角旮旯里结的蜘蛛网了;炸豆腐要一天吧,记得家家户户都是至少十几斤的豆腐买,买了后再炸好放着,好大一盆,腊月里来村子里卖豆腐的根本就供不应求,往往要提前几天预定;煮肉要一天吧,什么排骨啦、鸡鸭鱼肉啦之类,又是好大一锅;蒸馍馍至少要两天吧,馒头、花糕、豆包、肉包、菜包,一锅一锅不重样;此外还要赶集买走亲戚需要的礼物。
因为小时候我们家要串的亲戚少,一般就是初二去我姥姥家,而且没有亲戚过来,所以准备的其他的东西还是比较少的,加上妈妈不是特别喜欢在吃的上面下很大的功夫,所以就我们家准备的这些东西还是少的,但是也有满满的一个储物间,大盆小盆大锅小锅全都装满了。很多邻居家准备的年货更多,过了腊月二十,不管你去哪家,不管什么时候去,肯定是在准备吃的。有些人口多的人家,为了准备年货,从腊月二十起这家的大人们起五更就开始忙活,一直到深夜。腊月里的准备的这些东西足够这个家庭 整个正月份的吃喝。
年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开始贴对联,大门口,各个房门,就连门口的树上,院里的水缸上都要贴。记得年三十这一天,妈妈早早的就会起床,开始准备早饭,还有“上供”的各种东西。这一天,妈妈也会比平时更早的喊我们起床,因为吃过早饭后就要开始贴对联了。小时候贴对联一般都是用“浆糊”,就是自己家用面糊打出来的,相当于自制胶水吧,不过这个更环保。
我们家贴对联的事情,一般是我和姐姐还有爸爸负责。浆糊打好后,首先要将往年贴的旧的对联撕掉,用扫帚扫干净,再准备贴新的。对联一般是两扇门上各一个门神,两边再有一副新春祝福的对联,然后上面再有一个横批。大门口的对联一般是最大最气派的,各个房门上的就相对小一些。关于对联的上下联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是面向门的右边是上联,左边是下联,如果贴反了是要被被人笑话的。我和姐姐一般负责的是将对联裁开,按照门口的位置一幅幅分好,摆放好。爸爸搬来梯子高椅子站上去,负责将对联贴好。在贴的过程中,还有有一个人站在不远处帮忙看下高矮是否对齐,贴的是否平整美观。一般谁家先贴完后就会去邻居家帮忙。
等各家各户新的春联都贴好后,走在街上逛一圈发现好像整个村子都换了新装一样,精气神都不一样了,到处都显得喜气洋洋的。
春联贴好后,妈妈上供的事宜也弄得差不多了,爸爸就会放一个鞭炮。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妈妈就会把上供的各种菜撤了,中午做“烩菜”,就是各种菜混合炒在一起,一般有白菜啦菠菜啦粉条啦海带啦这些,然后还会另外在炒点肥瘦相间的肉给烩菜增加些油水,再热些馒头就菜吃,一人一碗。另外有一点就是上供的花糕撤下来后,最大的花糕的那个枣山要给一家之主吃,我们家一般妈妈都是给爸爸吃。
午饭过后,妈妈就开始和面包饺子,饺子馅一般是上午准备好了的,印象中小时候吃的饺子馅永远只有一种,就是白菜萝卜猪肉,偶尔还有大葱。下午要提前把晚上还有明天早上吃的饺子都要包好。我们家一般都是妈妈一个人包,我在旁边顶多帮忙按饺子皮,就是一个手掌的手心按下去按成圆圆的形状,然后妈妈开始擀成大些的饺子皮。我也曾多次尝试学习擀饺子皮,可是那个擀面杖一到我手里,那个面皮怎么都不转,擀出来的饺子皮都是奇形怪状薄厚不均的,尝试多次未果后,终于放弃,直到现在我都没学会。奇了怪了,那擀面杖在妈妈手里怎么那么听话,看那饺子皮在擀面杖下飞快的一圈圈旋转,出来的成品也是像圆规画出来的的一样规整,刷刷刷的,一分钟,妈妈就能擀出来好大一叠。
饺子包完后,大家都会到邻居家去串串门,看看别人的年货都准备的怎么样了,如果这家饺子还没包完,就会主动帮帮忙。
这天的晚饭做的更是早,因为吃完后小孩子就可以蹦蹦跳跳去要压岁钱了。我们这边这餐家家户户一定都是饺子,小时候以为全国人民都是这样吃饺子过年的。吃晚饭前照例也一定是要放鞭炮的,小孩子因为要压岁钱心切一般都是迫不及待的吃完。我们家是个大家族,爸爸这一代亲弟兄加堂弟兄据说一共18个,所以我们堂兄妹很多,小孩子多就显得更热闹了。大人们都会早早的换好新钱,那时候的压岁钱记得是1块2块还是5块的,具体多少已经记不大不清楚了,只记得有一年四叔换了好多一毛的,压岁钱都是给的一沓一毛的。
收了压岁钱的小孩子们个个都显得阔气起来,一般都会去小卖部买零食吃,印象中吃的最多的就是“大大”泡泡糖。至于其他的剩余的压岁钱,我现在已经没有印象了,概率最大的应该是被妈妈“骗了去”,用的借口应该是“妈先给你放着,等夏天了,妈再给你买雪糕吃”。等夏天到了,谁还会记得压岁钱这回子事儿啊。
话说小孩子在年三十的晚上要了压岁钱后,个个欢呼雀跃的四散玩耍。大人们则是三五成群的找间暖和的屋子,房间里的炉火熊熊燃烧,聚在一起打扑克牌或者是麻将,一直打到12点。印象中我们家那间冬暖夏凉的就经常是这样合适的场所之一。
总记得那时候年三十的这个晚上经常会落雪,不一会儿地面就会铺上厚厚的一层。因为我们家经常有人来串门,为了方便大家走路,妈妈就隔一会儿一出去扫院子里的雪。漆黑的夜,迎着院子里的灯光抬头往上望去,洋洋洒洒的白色雪花落下来,就像是老天爷在撒礼物一样。至今我都忘不了这个场景,也一直对雪保存着美好的愿望。等玩儿的累了,小伙伴们就踩着雪,咯吱咯吱的走回家。
别看年三十这天晚上大家都睡得晚,正月初一的这个早上大家要早早的起来给长辈拜年。已经记不太清那时候是几点起床了,大约也就凌晨2点钟左右吧。虽然感觉刚睡下,虽然被窝里很暖和,但是小孩子还是会很兴奋的起床,因为盼了这么久,终于可以穿新衣服了。也有很多人打一宿牌不睡觉的,第二天早上直接拜年。除夕夜的这个夜里鞭炮声都没停止过,远的近的,近的远的,大的小的,小的大的。
我们起来后,妈妈一般已经把饺子煮好了,妈妈饺子煮熟后,爸爸先点一个很大很大的鞭炮, 响声能持续好多分钟。如果听到隔壁大伯家也在放鞭炮,我们就知道他们也准备好了,就会和他们一起去拜年。鞭炮放完后,妈妈也给各位神仙“供享”完了,这个早上还要点上两根很粗的红蜡烛在堂屋摆着,其他的房间也要点上红蜡烛,不过蜡烛相对细一些。在吃之前,要先乘2碗饺子,由爸爸端着,我们一起去奶奶家。先给供奉的祖先磕头,然后再去给爷爷奶奶磕头,一般是爸爸妈妈在前面,他们交换给爷爷奶奶磕完后,我和姐姐再磕。一般的对话是这样的,我们磕头的时候说爷爷奶奶新年好,奶奶会弯腰双手从上往下一捧,再缓缓抬起说又添一岁。磕完头后,奶奶会给核桃和糖给我们,然后从我们端来的两碗饺子中拨出几个表示下。然后我们跟着爸爸妈妈再回家去,爸爸将碗中剩下的饺子倒回到锅里后,再重新给每个人乘上一碗,大家才开始吃新年的第一顿饭。煮的饺子一般都吃不完,锅里都会剩一些,寓意“年年有余”。
吃完饺子后,爸爸妈妈领着我们去给其他的长辈们拜年,如果刚好碰到大伯家也收拾好了,就会一起去,四个大人,六个小孩,浩浩荡荡的队伍。二爷家,三爷家,这个爷爷家,哪个爷爷家,我们小孩子认识的不认识的,只要是辈分比我们大的,爸爸妈妈都会领我们去拜年,家家户户的长辈们也会提前铺好一个席子,放着糖啊核桃啊这些,在家里等着大家来拜年,真是磕一个村子啊,一圈转下来能要好大一袋的糖和核桃。
不过幸好我们家辈分还是比较大的,很多大人们还要给我们叫姑姑啊甚至姑奶奶啊,所以说我可能一出生就是姑奶奶级别的了。当然, 这种的,大人们是不会给你去磕头拜年的,也就是和爸爸妈妈寒暄寒暄,互问新年好。街上都是出来拜年的小辈们,大家见面第一句都是互道“新年好”,街上到处都喜气洋洋的。虽然天是黑的,但是家家户户都是灯火通明。那时候即便是整个村子拜完年磕完头回来天都还没亮,可见起的是有多早。即便是现在,每次在需要在凌晨或者天还没亮时起床, 我都有一种过年去拜年的感觉。
忘了从那年起,我们这边开始规定,说不用给村子里所有的长辈们拜年磕头了,只需要给血缘关系比较近的长辈们拜年。我想可能是我们村子小,我们家辈分又比较大,所有我们家就还好。但是那些村子又大,辈分又小的,可能不管起的多早,给长辈们这个年可能都拜不完吧。
现在想想,那时候盼了那么久穿上的新衣服,磕完圈下来,衣服肯定都脏了,但是小孩子嘛,哪管得了脏不脏,只要是新衣服就好!
除了给长辈们磕头拜年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上老坟”。大家给长辈们拜完年后,都会去街上,等天差不多亮的时候,就由这年的“会首”(各家轮流当),点一个很大很大的鞭炮,然后大家就一起去田里埋葬祖先的坟墓哪里,会有人讲一些话,我从来没听清楚过讲的是什么,只记得还是要点一个很大很大的鞭炮,看见大家都向老祖先磕头,再然后就是有人让大家都排好队,排队给大家发核桃和糖。发放完后一般都还会剩下好多,就开始撒,让大家抢,大家也真的是抢的不亦乐乎!
一般“上老坟”回来后,天已经亮了。大人们又要开始做早饭了,加上凌晨起来吃的那饺子,初一这天一般是要吃4顿饭的。从初一这天开始,就开启了停不下来的吃吃喝喝模式了,腊月里准备的哪些吃的总算是派上用场了。要么这家亲戚来了,要么哪家亲戚来了,要么要去这家亲戚,要么要去哪家亲戚,反正总是一桌子菜。我们家就相对简单很多,父母年轻,老一辈的亲戚也少,一般就初二去下姥姥家,初三姑姑们来奶奶家。不管是接待亲戚还是去走亲戚,于小孩子来说,都是一大乐事,比较除了数不尽的好吃的,还有压岁钱收不是。
这几年慢慢的长大了,至少年龄是一岁又一岁的长了,对过年的期盼更多的是一种对亲情的思念与眷恋。兴奋还是有的,还会在即将要回家的那个晚上兴奋的睡不着觉,毕竟忙碌了一年,终于可以见到父母,可以回家了。但是现在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完全没有了当初的那份单纯的快乐与无忧。前几年回家时,还都会见到小时候的玩伴儿和发小儿,这几年,一个接一个的都陆续出嫁了,各自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小家庭。印象中一直年轻的爸爸妈妈一辈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都多了很多白发,开始有病痛甚至永远缺席。总觉得还是小孩子的堂弟堂妹们都开始要成家,甚至都有了宝宝。长辈们开始把自己当成大人对待,会听你的想法和意见,不会再凡事替你做主。于自己而言,过年,压岁钱和新衣服已经不是重点,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用自己还小来当借口,要考虑自己该做哪些事情,需要做哪些事情,而不仅仅是自己想做哪些事情。
这些年爸爸妈妈虽然平时住在县城,但是过年的时候一定还是回老家,叔叔伯伯也都一样。过年的习俗还是那些,只是简化淡化了不少,感觉年的味道好像和小时候也不太一样 了。“祭灶”好像也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一定要全家人都回去,现在因为上班的原因也不可能腊月二十三就到回到家,但我知道爸妈一定会在这天给我们乘上饺子放着的。现在到处都是干菜店,大小超市,吃什么随时买,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几乎忙活一整个腊月准备吃的。而且大家一过完年就又该回各自上学上班的地方了,准备那么多吃的爸爸妈妈也吃不了多少。“扫房子”还是要的,妈妈每年都会在年前提前回老家打扫房子,以便我们过年回去住。这几年我们一般都是年三十吃了早饭再回去,把锅啊面啊都带回去,到了初四左右再回县城,每年这样搬一次。可能于爸妈而言,回老家也才算是过年吧。
对联还是要贴的,鞭炮还是要放的,饺子也还是要吃的。初一这天早上还是要早起的,头还是要磕的,拜年的形式没有变化,只是没小时候那么早了,一般是5点钟起来,就去血缘关系比较近的哪些长辈哪里。
这几年一般是临近过年才回去,三十这天晚上吃了饺子后,家里的姐妹们聚在一起热闹热闹,然后一起去婶子家挤在一张床上看春晚。初一早上拜完年后,聚在一起烤火砸核桃吃,接下来几天走走亲戚,然后就匆匆忙忙的又该准备返程了。
自己长大了,周围的人和事也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变化,回家过年,过年可能已不再是重点,回家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