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
这在唯物主义里可以说是至尊真言了,
文明的发展进步与社会的变革都是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但是再追根溯源,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却都源于人的欲求不满的产物。
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发展又为满足人的欲望需求提供了更良好的生长环境;
但是从另外的一个侧面去讲,越来越多的欲望需求不满,文明更加高级的改造,以及社会更加精细化分工的发展,这一趋势无疑是一种不断“熵增”的过程(熵在这里理解为事件变得无序的状态会容易理解。)
当然正是因为这种不断的“熵增”驱使社会出现分工,精细化分工,以及更加精细化的分工;
毫无疑问,现在我们都在享受着由此带来的舒适安逸的生活,至少我们不至于回到原始社会依旧“叶不蔽体”或者风餐露宿。
所以我们必须得感谢我们这颗不断要求进取的心和为此我们做的勤恳付出;
人活着不仅是为了吃饭,更是为了在有限的一生内尽最大的可能去取悦自己,
不管是直接取悦自己的方式还是间接取悦的方式;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为此付出汗水,甚至血泪,
而从整体和一般的概念而言,付出的多少与取悦自己程度的多少显然是成正比的。
如果说你没有挥汗洒血却依旧能够潇洒自在、云淡风轻,那么一定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了。
人活着有一些希望的东西,才会觉得不那么空洞乏味,才会“浑浑噩噩”有滋有味的过完一生。
当你回首往事,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那么你就很成功的取悦了自己,
活着感觉幸福的人,一定是那些愿意取悦自己和会取悦自己的人。
但是在这里我要着重说明的一点是,
人在直接取悦自己的时候无疑也是在间接地取悦着所处的“社会机器”;
一般情况下这两者之间是和谐共存,一起发展的关系;但有时也不免会出现恶性的制约关系;
而这种情况下个人取悦自己的方式往往难免沦为“社会机器”取悦自身的“嫁衣裳”。
或者可以说,在某种思维观念的引导下单独个人或小团体取悦自身的方式方法会出现偏差;
换一种说法就是对取悦自身的东西的价值出现了“误判”。
当然这种“误判”都是在市场条件下个人自发的“有意识”行为,都可以归结到市场作用的范畴里去。
人的欲望一般而言都是不断增长的,所以“低欲望”这个词或许可以理解为“被低欲望”。
之所以低欲望,无非是个人付出与欲望之间出现较大的差距,付出企及不到满足欲望需求的条件时(这种情形的出现一般都是因为经济发展不正常)所做的单方面让步和能够达到的最优解。
在这种状态下,取悦自身的程度虽然有所降低,但已经是能令自身最幸福和满意的状态了。
低欲望人群的大量出现无疑会减少需求供给要求,在一段时期内的一定程度上会减缓社会经济的发展;
等市场经济重新复苏平稳之后,这些低欲望人群会慢慢减少,而那些在市场经济出现波动时对取悦自身的东西的价值出现“误判”且又无力改变现状的人就只能被执牛耳,成为“社会机器”取悦自身的牺牲养料。
人生下来就要活下去,“较低的欲望,代表着人们不再是凶猛而有竞争力的动物,总是想要赢得别人;相反他们会更加诚实地看待自己。走出旧有的价值观,努力过上幸福的生活。”
而不是说他们生活无望、自甘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