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ASMap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

在我大学的时候,构建遗传图谱靠的是人工跑胶,然后看胶图统计基因型。当时我用的SSCP(单分子构象多态性)技术区分单个碱基存在差异的等位基因,要放在4度过夜12小时,然后第二天银染显色,放在一个医学看片的设备上读条带。

现在测序便宜了,简化基因组测序随随便便就能获得成千上万的分子标记。然而标记多有标记多的烦恼,就是以前的作图软件不好用了。以前的暴力穷举的方法在海量标记面前,几乎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构图任务,而且更加麻烦的是高通量的SNP标记还容易出错。

R语言中有一些建图软件包,不过都有一些问题。qtl包的建图算法太老,onemap的算法是SERIATION, RECORD, RCD, UG, 但是代码不是C/C++写的,所以运行速度太让人着急。

在2017年,出现了一个新的R包,ASMap,它其实就是将MSTmap移植到了R语言中。MSTmap是很久之前就提出的高通量作图方法,只不过需要编译,有点不太友好。

ASMap支持如下群体:

  • BC: 回交群体
  • DH: 双单倍体群体
  • ARIL: 高世代重组近交系, 理论上是已经纯合的遗传群体(除了部分剩余杂合位点), 属于永久性群体
  • RILn: 低世代重组近交系,n=2时,就是F2群体。

算法说明简分为两个部分:

  • 聚类算法: 如果分子标记 m_jm_k 来自于两个不同的连锁群,那么P_{jk}=0.5, 并且标记间的加权距离(hamming distance)为 E(d_{djk}) = n/2。 根据定义,MSTmap使用Hoeffding不等式确定标记是否来自于同一个连锁群

  • 标记排序: 先根据遗传距离对标记进行分箱,也就是将共分离的标记当做一个对象。之后排序问题就视作 TSP(旅行商问题), 也就是寻找所有标记间最短的路径。

可用函数

图谱构建函数: 一共有两个,注意p.value的调整

  • mstmap.data.frame()
  • mstmap.cross(): 从qtl包的对象进行转换,对于高世代的RIL群体,要用conver2riself转换类型, 对于BCnFn群体要用conver2bcsft转换类型

标记调整函数:

  • pullCross(): 抽取异常分子标记
  • pushCross(): 检查完毕后,将符合要求的标记放回原处
  • pp.init(): 调整偏分离的阈值

可视化诊断:

  • profileGen(): 统计基因型中交换数,双交换数,缺失情况。 适用于对遗传图谱质量进行评估
  • profileMark: 统计标记的偏分离,缺失比例,等位基因分布,双交换数
  • heatMap(): 以标记间RF(重组率)绘制热图

使用案例

内容翻译自: R Package ASMap: Effcient Genetic Linkage Map Construction and Diagnosis

第一步: 环境准备

加载环境和数据,其中数据集为300个群体,3023个标记的回交群体

library("qtl")
library("ASMap")
data("mapBCu")
summary(mapBCu)

如果是自己的数据集,有两种方法可以构建,一种是用mstmap.cross 转换qtl包中read.cross得到的对象,如下

mapthis <- read.cross("csv", "http://www.rqtl.org/tutorials", "mapthis.csv",
                      estimate.map=FALSE)
mapthis <- convert2bcsft(mapthis, BC.gen = 0, F.gen = 2, estimate.map = FALSE)
mapthis <- mstmap.cross(mapthis, id = "id")

或者用mstmap.data.frame, 要调整如下的参数:

  • object: 数据框, 行对应的标记名, 列是每个个体对应的基因型. , 构建数据框时,一定要保证字符串不能被当做是因子(stringsAsFactors=FALSE)。
  • pop.type: 群体类型,“BH","BC", "RILn"(低世代的近交系,RIL2可以认为是F2), "ARIL"(高世代的近交系)
  • dist.fun: 计算遗传距离的函数, 默认是"kosambi", 不需要更改。
  • p.value: 和群体大小有关,群体越大,p值要越小,也就是要更严格。

对于低世代的近交系,亲本基因型编码为"A"或"a", "B"或"b", 杂合基因型编码为"X". 所谓的缺失值编码为"U"或"-"

mstmap.data.frame这一步运行会比较慢,这是由于它会预先对数据进行分箱,减少标记量,提高后续的运算效率。

运行案例

第二步: 预处理

在正式构建遗传图谱之间,我们需要谨慎的按照如下清单检查我们用于构图的基因型/分子标记的质量,包括但不限于

  • 检查每个个体对应的标记缺失比例,以及每个标记在所有个体中的缺失失比例。缺失比例过高说明标记或个体存在问题
  • 检查群体间是否存在标记高度相似的两个个体。
  • 检查过度偏分离(segregation distortion)的标记。 高度偏分离的标记可能不会定位到唯一的座位上。
  • 检查交换等位基因的标记。这些标记在构建图谱期间,难以聚类,或者和其他标记有关联,因此需要在分析前修复他们的匹配。
  • 检查共分离的标记。 共分离的标记会严重影响构图时的计算效率,所以可以先暂时把它们忽略掉。

检查每个个体的基因型缺失情况

plot.missing(mapBcu)
缺失分布

水平的黑线表示一些个体中,大部分的标记都没有对应的基因型,因此我们将这些个体移除。

sg <- statGen(mapBCu, bychr=FALSE, stat.type = "miss")
mapBC1 <- subset(mapBCu, ind=sg$miss < 1600)

从图谱构建的角度来看,高度相关的个体会增强标记的偏分离. 因此对于基因型几乎一模一样的个体,最好在建立图谱前移除

gc <- genClones(mapBC1, tol=0.95)
gc$cgd

从R返回的结果中,可以发现有将近11组的基因型几乎一样。但是第一组的BC045和BC039由于存在大量的基因型缺失,不足以说明两者相同,同样情况的还有BC052和BC045,以及BC168和BC045, 可以排除这三项。

cgd <- gc$cgd[-c(1,4,5)]
mapBC2 <- fixClones(mapBC1, cgd, consensus = TRUE)

接下来,可以进一步检查特定位点的观测等位基因频率和期望频率的偏差。这有可能是基因型考察错误,也有可能意味着该区域受到潜在的生物学和遗传学机制影响。这一步,同时检查分子标记的偏分离情况,不同基因型的占比,和缺失率。

profileMark(mapBC2, stat.type = c("seg.dist", "prop","miss"),
            crit.val = "bonf", layout = c(1,4), type="l")

基因型总体情况

对于高度的偏分离的标记,我们应该直接忽略掉

mm <- statMark(mapBC2, stat.type = "marker")$marker$AB
dm <- markernames(mapBC2)[(mm > 0.98) | (mm < 0.2)]
mapBC3 <- drop.markers(mapBC2, dm)

而对于不偏分离不怎么严重的标记,最好的方法是先把他们放在一边,等图谱构建完成之后再把它们放回到遗传图谱中。

pp <- pp.init(miss.thresh = 0.1, seg.thresh = "bonf")
mapBC3 <- pullCross(mapBC3, type = "missing", pars=pp)
mapBC3 <- pullCross(mapBC3, type="seg.distortion", pars=pp)
mapBC3 <- pullCross(mapBC3, type="co.located")

第三步: 构图

构图通常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工作,需要多次迭代。先进行第一次尝试,运行时间取决于计算机性能和标记数目

mapBC4 <- mstmap(mapBC3, bychr = FALSE, trace = TRUE, p.value = 1e-12)
chrlen(mapBC4) #每个连锁群的长度

对构建出图谱进行可视化检查

heatMap(mapBC4, lmax = 70)
热图

热图分为两个部分看。上三角展示的是标记间的重组率,下三角则是标记间的LOD值,两者模式要是一样,那就说明图谱还是靠谱的。中间的正方形为连锁不平衡区(LD block), 一般在连锁不平衡区极少发生交换,而不同的连锁不平衡区交换频繁。

但是光看热图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得保证遗传图谱里个体的交换次数不应该太多。也就是,每个个体能发生的交换是有限的,比如说如果染色体长度为200cM,那么在回交后代中,每个个体的重组次数应该不多于14次。

水稻每条染色体平均0.5~1次交换。人类每次减数分裂平均30次。

pg <- profileGen(mapBC4, bychr = FALSE, stat.type = c("xo", "dxo", "miss"),
                 id="Genotype", xo.lambda = 14, layout=c(1,3),lty=2)
交换数分析

从上图可以发现,一些个体的重组次数明显过高,而且这些个体的双交换次数明显多于其他个体,缺失率也是如此。

我们需要将这些个体剔除,对遗传图谱进行升级

mapBC5 <- subsetCross(mapBC4, ind = !pg$xo.lambda)
mapBC6 <- mstmap(mapBC5, bychr = TRUE, trace = TRUE, p.value = 1e-12)
chrlen(mapBC6)

和上次相比,每个连锁群的长度明显减少,一般而言遗传图谱越小,图谱越可靠。

profileMark(mapBC6, stat.type = c("seg.dist", "prop", "dxo", "recomb"),
            layout = c(1, 5), type = "l")
交换数分析

最后结果表明,每个个体的双交换次数都没有超过1 个。

第四步: 加入前提剔除的标记

对于前期放在一边的标记,可以在图谱构建完成后放回到完成的图谱中,同时要仔细的检查。

先将515个缺失率在10%~20%的标记塞到图谱上。这一步是将当前的标记和图谱上的标记计算重组率,选择最近位置插入。然后展示长度明显小于其他连锁群的4个连锁群,判断是否能够将他们进行合并。

pp <- pp.init(miss.thresh = 0.22, max.rf = 0.3)
mapBC6 <- pushCross(mapBC6, type = "missing", pars = pp)
heatMap(mapBC6, chr = c("L.3", "L.5", "L.8", "L.9"), lmax = 70)
热图诊断

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L.3和L.5之间有明显的连锁,L8和L.9有明显的连锁。我们使用mergeCross()将这两个连锁群进行合并,这个时候的mstmap要保证bychr=TRUE, 对不同的连锁群分别计算标记距离,而不是从聚类开始。

mlist <- list("L.3" = c("L.3", "L.5"), "L.8" = c("L.8", "L.9"))
mapBC6 <- mergeCross(mapBC6, merge = mlist)
names(mapBC6$geno) <- paste("L.", 1:7, sep = "")
mapBC7 <- mstmap(mapBC6, bychr = TRUE, trace = TRUE, p.value = 2)
chrlen(mapBC7)

这样子就得到了更加优化的图谱。但是L1, L2, L.4的连锁群距离有一些轻微的提高,说明可能存在过多的交换现象

pg1 <- profileGen(mapBC7, bychr = FALSE, stat.type = c("xo", "dxo","miss"), 
                  id = "Genotype", xo.lambda = 14, layout = c(1,3), lty = 2)
交换分析

我们发现新引入的部分个体是导致该现象的元凶,这就需要我们将这些株系次移除掉,然后重建图谱

mapBC8 <- subsetCross(mapBC7, ind=!pg1$xo.lambda)
mapBC9 <- mstmap(mapBC8, bychr = TRUE, trace = TRUE, p.value = 2)
chrlen(mapBC9)

移除的株系不会对连锁群的数目造成影响,连锁图谱只会在组内进行重建。大部分连锁群的长度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继续观察一下标记的遗传图谱的表现情况

profileMark(mapBC9, stat.type = c("seg.dist", "prop"), layout = c(1, 5),
            type = "l")
频率变化

从图中可以发现,在L.2里面有一个诡异的突起(偏分离), 需要被移除。当然我们也能看到在L.3, L.5, L.7中,新增的缺失率10%~20%的标记,有一定程度的偏分离。剩下的295个标记为"seg.distortion"的标记说不定能解释这个情况,所以下一步就是把它们塞回去

sm <- statMark(mapBC9, chr = "L.2", stat.type = "marker")
dm <- markernames(mapBC9, "L.2")[sm$marker$neglog10P > 6]
mapBC10 <- drop.markers(mapBC9, dm)
pp <- pp.init(seg.ratio = "70:30")
mapBC11 <- pushCross(mapBC10, type = "seg.distortion", pars = pp)
mapBC12 <- mstmap(mapBC11, bychr = TRUE, trace = TRUE, p.value = 2)
round(chrlen(mapBC12) - chrlen(mapBC9), 5)
nmar(mapBC12) - nmar(mapBC10)

最后一步就是加入共分离的标记

mapBC <- pushCross(mapBC12, type = "co.located")

最后结果如下

结果统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547评论 6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99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428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99评论 1 27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612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77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41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03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52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05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93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75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5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3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2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97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14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