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笑作春风原创 (洗稿必究)
本文所引文字皆出自《红楼梦》第四回
01
《红楼梦》中的门子,不可谓不是一只狡猾的“小狐狸”。
他本是葫芦庙里的一个小沙弥,若不是贫穷不堪或者孤苦无依,哪有小小年龄以此为生的?想这小沙弥也不是那一心向佛的主,葫芦庙一着火,他就随之跳出了佛门。小时候做和尚是身不由己,长大后可以自由选择人生了,小沙弥依然向往着滚滚红尘。
小沙弥一转身,蓄发变成了应天府的门子。
原来这门子本是葫芦庙内一个小沙弥,因被火之后,无处安身,欲投别庙去修行,又耐不了清冷景况,因想这件生意倒还轻省热闹,遂趁年纪蓄了发,充了门子。
门子是清代社会特殊阶层,他们在官衙中,或处理文书,或办理杂物,或应付官场中的种种应酬和事务,无论如何,这意味着门子已经跻身到“公务员”系统了,虽然只是端茶送水打杂的小小公务员。从门子能够娶妻并且有了自己的房产、还能将房子出租给拐子来看,这个小公务员混得挺不错。
能从贫苦一沙弥混上“公务员”已经是极有能耐的事了,这门子居然还精通官场之事,他了解葫芦案的全部来龙去脉,说明门子这人平日里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至于案件怎么办,他心里也有了自己的主意。看来如果这小“公务员”有一天混成“科长”之类的,也能独当一面。
门子的聪明还在于他是时刻准备叩响机遇大门的那种人。护官符在他身上随身带着,本省最有权有势的人家他了如指掌,连贾雨村补升应天府是得了贾府之力他也打探得一清二楚,所以如果应天府新来的不是贾雨村,是“张雨村”“李雨村”……他也能随手拿得出护官符。
雨村便问方才何故不令发签。这门子道:“老爷既荣任到这一省,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的‘护官符’来不成?”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我竟不知。”门子道:“这还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做得长远!如今凡做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大乡绅的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所以绰号叫作‘护官符’。方才所说的这薛家,老爷如何惹得他。他这件官司并无难断之处,皆因都碍着情分脸面,所以如此。”一面说,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写的“护官符”来,递与雨村看时,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俗谚口碑。其口碑排写得明白,下面皆注着始祖官爵并房次,石头亦曾抄写了一张,今据石上所抄云: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真珠如土金如铁。
照这样看,聪明如门子,该在官场顺风顺水了。但门子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晓:“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地充发了他才罢。”
那么,门子到底错在哪里,让他狠狠地在贾雨村手上栽了个大跟头呢?
02
那日,贾雨村刚刚补授了应天府,就接到了薛蟠抢英莲打死冯渊一案,雨村听之大怒,立刻要发签拷问。案旁的门子使了一个眼色,雨村狐疑,立刻停手,退至密室,留门子服侍。
贾雨村问门子何故使眼色不让发签。门子不解释原因,先反问一句:
“老爷既荣任到这一省,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护官符’来不成?”
哦?门子用的是反问句式啊,翻译过来,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您官做这么大,连这点常识都不懂?”这是极让人不舒服的一个反问,上司面前怎么可以用这样的语气呢?
连我这种不谙官场事的人,都知道和领导说话应该是陈述体:“老爷,您还不了解我们应天府的情况……我给您汇报一下。”
好在雨村也不是那种刁钻的领导,很谦虚地忙问:“何为‘护官符’?”
门子道:“这还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作得长远!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
门子这句是高高在上的口吻,一时之间,让人很难分出谁是领导谁是下属了。
幸而雨村涵养高,依然笑着咨询门子:
“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判断才好?”
这是断案中的核心问题,聪明的下属都知道,任何时候都不该替上司拿主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需是领导自己想出来的。想不出来怎么办?启发式教学啊!领导哪怕想到一点靠边的意思,都要及时鼓励,最后的正确答案一定出自领导。这是装愚,也是不忘自己身为下属的本分。
且看门子怎么回答?“老爷当年何等明决,今日何翻成个没主意的人了?”这嘲弄的口气,任谁听了也不会舒服的。贾雨村其实还算是一个比较有雅量的人。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极有本事,但在唐僧的三个徒儿中他最不讨师傅喜爱,动不动就被念紧箍咒,还三番五次地被赶回花果山。若没孙悟空,靠着猪八戒和沙僧唐长老的西天取经路能走多远呢?唐长老从哪里来的赶走悟空的勇气和底气呢?
一定是这个徒儿让他感觉太不爽了!悟空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太能干,太高嚣地叫着自己的能干!事实正是如此,若不是孙悟空的英雄在衬托,众人怎么能看出唐僧的无能呢?
徒弟比师傅还厉害让师傅心里很压抑,而应天府这个小小门子,居然表现得比青天大人贾雨村还要聪明!这样“聪明”知晓一切的门子,能不被贾雨村赶走吗?
唉!这个门子,简直就是一个翻版的杨修。
问题在于,小门子在上司面前耍聪明的底气来自何处?
03
从门子对领导说话的语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从骨子里看不起贾雨村。一个小门子,面对顶头上司贾雨村,怎么敢这样说话呢?
追根溯源,在于贾雨村贫贱的出身。若不是因为知道贾雨村的不堪“发家史”,门子对于上司恐怕只有唯唯诺诺的份。但是,他太了解贾雨村的过往了!
一开始,在密室里,贾雨村并没认出门子就是葫芦僧。门子忙上前请安,笑问:“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
门子这笑容暴露了想巴结、奉承、套近乎的想法,世故又圆滑。然而,蓄了发的小沙弥并未在贾雨村这里唤起记忆,雨村说只觉面善,一时想不起。于是,门子又笑道:
“老爷真是贵人多忘事,把出身之地竟忘了。不记当年葫芦庙里之事?”
“贵人多忘事”,这是幽默调侃的口吻,但是贾雨村此时的身份已今昔非比,门子如此语气,显然有点放肆,不能摆正自己身为下属的位置。
门子提及的葫芦庙之事,源于《红楼梦》第一回,彼时,贾雨村还是一落魄穷儒,极为贫贱,身无分文,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得在葫芦庙里安身,每日以卖文作字为生。一年之后,因甄士隐资助的五十两白银和两套冬衣,方有了上京赶考的资费。
由此可见,门子和贾雨村也算是故人了。然而,哪个飞黄腾达的权贵愿意让故人提及自己穷困潦倒的往事?门子这傲慢地揭他人老底的语气,是自招其祸之源啊!
书中这么说的:“雨村听了,如雷震一惊。”可谓是一刹那间,心中惊涛骇浪。虽然看雨村面若平湖,你也该理解他那一刻有多么地不舒服。
在贾雨村心中,他何尝不希望自己能够出身豪门,有足够的官场资源?
贾雨村更喜欢听冷子兴的话:“老先生你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冷子兴指的是荣宁二公这一血脉的“贾”家。虽然贾雨村和贾家是八竿子打不着关系,但子兴说了,“你们同姓,岂非同宗一族?”雨村笑着承认:“若论荣国一支,却是同谱。”
贾雨村和贾家就好像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高小琴与高育良的关系:高育良是省委副书记,官场老手;高小琴孤苦无依,出身贫贱,最后混成商场风云人物。江湖传言,高小琴是高育良的外甥女。高小琴会急于撇清自己和高育良之间的关系吗?不,她很享受人们的这种谣传,她甚至把她和高育良的合影照片挂在山水庄园的大堂里。当有人谈及这件事时,高小琴会模糊地否认,笑而不语,让江湖上从她暧昧的眼神里,进一步坐实了这种传闻的真实性。
贾雨村心里,未必没有这种虚荣的想法。出身就是官场资源,如今,贾雨村好不容易抱住了贾家的大腿,有了庇荫的大树,他潜意识里面,希望出身更高贵一些。可是,这份虚荣在门子毫不留情的追根溯源里无处遁藏。贾雨村靠做官积累的尊严,瞬间碎了一地。原来自己走过山高水长,在一个小门子记忆里,还是那个连饭都吃不起混身在胡芦庙里的穷书生。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英雄不论出身”。但是不是因为我们太以出身来论英雄了,才刻意拿出这句话来抚慰一下出身草根之痛?
历史上,哪个最后成大事的人物不在自己出身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刘备,皇室之后;刘邦,真龙转世;武则天,上天有过预兆……成大事者,出身必不凡也。哪怕这个不凡是后来加上的。
那么,贾雨村,就因为出身低贱被一个门子如此轻贱,焉能舒心?
04
门子不仅清楚老爷的出身,对于整个案情,更是了如指掌。
当贾雨村看到了护官符后,老奸巨猾的他一定对案件如何处理有所思忖,但他却笑着让门子出主意。
于是,便有了门子对案情的娓娓道来。
门子笑道:“不瞒老爷说,不但这凶犯躲的方向我知道,并这拐卖的人我也知道,死鬼买主也深知道,待我细说与老爷听……”
“不但……我知道”“……我也知道”“……也深知道”,这几个“知道”把一个急于攀爬的小人谄媚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但是在顶头上司面前,有时知道太多恐怕是场灾难,有哪个上司喜欢没嘴的葫芦呢?
且看接下来,门子还知道哪些内幕?
讲完了案件的来龙去脉,门子还不过瘾。继续在老爷面前卖弄他的信息量:“老爷你道这被卖的丫头是谁?”雨村有点不耐烦了,“我如何得知!”
门子马上进一步补充:
门子冷笑道:“这人算来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他就是葫芦庙旁住的甄老爷的小姐,名唤英莲的。” 雨村骇然道:“原来就是他!闻得养至五岁被人拐去,却如今才来卖呢?”
曹公很喜欢在人物说话前加上一个“笑”字,但大多笑都是不带修饰情绪词的,唯有这一次,加上了一个“冷”字。细品门子这一冷笑,大有趣味。
从身份上讲,门子是绝对不该也不敢对贾雨村表示轻蔑的,他的冷笑是出自潜意识里的倨傲心理,那是一种知道内幕的优越感,还有身为旁观者高高在上的嘲讽味道。
因为卷入这场案件的核心人物英莲是甄士隐的女儿,而甄士隐又是贾雨村的大恩人,那么,把英莲的身份给摆出来,实际上是爆了一个大冷料,给贾雨村出了一道难题。
门子在冷眼旁观:老爷,您到底怎么对待恩人之女呢?
且看贾雨村的反应:“骇然”!他“骇”的是喜遇恩人之女吗?不!他骇的是事情太突然。在听完门子细述完英莲的遭遇后,雨村叹息道:“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他是在为英莲的命运哀叹吗?不!他叹的是自己终要愧对恩人。他曾经答应甄士隐的家人,“务必探访回来”,如今看来,虽然探访回来的机会就在眼前,承诺亦终成泡影。
这一刻的贾雨村,面对命运的无常,也一定产生了无力感。
他怎可能因为一弱女去得罪刚刚攀到的“大树”呢?案件的凶手薛蟠是贾政和王子腾的外甥,而自己补授应天府正得益于贾王二人。因此,贾雨村用虚伪的一叹来掩饰内心的不安。
门子的冷笑把自己往“作死”的路上又推进了一步,如果说揭开贾雨村的出身伤疤已经是错,那么此时门子冷笑着注目贾雨村如何对待恩人之女,岂不是错上加错?他的存在宛如一枚放大镜,使贾雨村忘恩负义的品性暴露无疑。
门子在“知道太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他确实通时务,也很有小聪明,但对于人性的心理,特别是对老奸巨猾的贾雨村揣摩太少,既不懂装愚,又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悲剧下场早已注定。
05
整场“葫芦僧乱断葫芦案”案件看下来,贾雨村似乎始终被门子牵着鼻子走,他是真不懂为官之道吗?
案件一开始,原告陈述冤情,贾雨村听完大怒道:
“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竟白白走了,再拿不来的。”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贾雨村刚刚走马上任,一定要摆出青天大老爷的姿态。他派人捉拿凶手来拷问,可就在发签时,门子给他使了一个眼色,贾雨村立刻停手。
门子,地位低贱,何以一个眼色就止住了贾雨村成为清官呢?这是因为他在官场上翻过一个跟斗,开始学“聪明”了,做一个清官在那个时代很难安身,一定要深谙官场潜规则。
在了解清楚整个案情后,贾雨村对怎么断案是否心中有数呢?看他怎么说:
“……且不要议论他,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
贾雨村真的不知道这官司如何断吗?作为从官场沉浮过一次的“老油条”,贾雨村再明白不过这其中的取舍,“切不要议论他”这六个字已经暴露了他的取舍倾向性,这里的“他”是谁?是恩人之女!但是贾雨村故意显得没主意,故意让门子来说如何断案,是因为还要掩饰一下自己的忘恩负义!
门子直接了当地说,老爷您升这个官系贾王二府之力,您就顺水人情,了解此案就好了。
贾雨村是否同意门子的断案方针呢?
没有!雨村说,你说的有一点道理,但此事一关人命,二负皇恩,不可因私废法,我不忍为也。好一个正直秉公的清官!即使门子提醒了他被复用是贾王二府之力,但是背后不是还有皇恩吗?不是还有儒家忠君爱国之道吗?
门子又冷笑了,说道:
“老爷说的何尝不是大道理,但只是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有云:‘大丈夫相时而动’,又曰‘趋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一说,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门子这次冷笑则是对贾雨村装模作样的不屑了:老爷说的是“大道理”,但这道理在官场上能行得通吗?老爷说忠君报国为君子,但是不保全自己何谈报效朝廷?
于是,貌似在门子的谆谆诱导下,贾雨村“低了头,半日方说道:‘依你怎么样?’”低头已是默许,但贾雨村依然不表明态度,还是问门子该怎么样,最后当门子提出一个扶鸾请仙、瞒天过海、自欺欺人的方法时,贾雨村忸怩地笑着说:“不妥不妥”“再斟酌斟酌”。
门子谈的“君子”处世哲学,是官场生存之法则,身为老江湖的贾雨村又何尝不知?妙的是借门子之口来侃侃而谈,贾雨村似乎是被“点拨”的那一方,他的虚假面具始终不愿摘下来。他比谁都清楚:儒家伦理道德,只是装点门面,“趋吉避凶”的人生哲学,方是处世之道。
至此,贾雨村对这场案件的态度已经发生了360度的大翻转,葫芦僧一案,贾雨村完成了从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到严酷贪官的转变。
案件自然是胡乱了断,恩人自然也是辜负了的,雨村的大树却是攀援上了。断了此案,他急忙修书两封,一封给贾政,一封给王子腾,信中所言自然是表功。
门子呢?被贾雨村到底寻了不是,远远的充发了。贾雨村此时还不够心狠手辣,只是把门子发配走了,若以他后来的身手,必定会斩草除根方罢休。后来的贾雨村,官越做越大,心越来越狠,为了几把扇子,要了石呆子的命。据说在贾家落败之时,他还狠踹了一脚。
门子和贾雨村,一个是真小人,一个是伪君子;一个是小狐狸,一个是老江湖。二者狭路相逢,谁会胜呢?
如果您想免费开通会员,加入优质读书会,请点:活动|春风读书会
首开月度会员福利:点下面蓝色链接成为春风旗下会员
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79bb6d1c
自主开通后我会接到通知,主动打赏返还200贝。如果贝不够,简信我,赠您180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