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三,有个合作五年的供应商朋友过来约饭。整个饭局大家都没有聊业务,更像是朋友间的寒暄。
大概是16年的时候,我们在产品的品质上遇到了难题,某个通用扣具的品质和品控都不行。当时了解到市面上的户外和运动品牌几乎都用的是这个供应商朋友公司的扣具,比如耐克阿迪,迪卡侬等。抱着解决产品问题的态度,我们尝试跟他们品牌联系,希望建立合作。在同行的介绍下,我们联系到了这个供应商朋友。这位供应商朋友是国内最好的扣具品牌的业务员之一,负责东莞十几个镇的业务。
我们作为一个初创公司,人员和业务规模都很小,第一次跟对方这样的国际品牌供应商打交道,很担心对方会对两三万块金额的业务没什么兴趣。很意外,合作非常顺利,对方也并没有嫌我们订单量太小,说的是很愿意为我们品牌服务。他说他们公司的理念就是更愿意为品牌服务,可以免费提供各种类型扣具的样品支持我们的产品制版与研发。虽然大多数品牌自己并不从事生产活动,但是一旦得到品牌商的认可,那生意就是更长久更大规模。拿下一个品牌的业务等于拿下他背后的所有代工厂,还说到代工厂在产品上并没有决定权。
在采用成本贵两三倍的品牌扣具后,我们产品的品质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在17年,公司决定统一产品品质标准和形象,于是我们理所当然的全线采用了这个供应商朋友公司的品牌扣具。基于相互认可,我们说到只要我们品牌在,就一定采用他们品牌的扣具。
后来我们的代工厂受我们品牌影响,代工厂其他客户的业务也换成了这个供应商朋友公司品牌的扣具。而且新合作的工厂,我们也会指定使用其品牌的扣具。虽然跟这位供应商朋友公司的业务合作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我们产能的转移和战略调整,我们绝大多数的业务并不在这位供应商朋友的辖区。换句话说,他自己的业绩不来自我们。但是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帮我们介绍代工厂,免费提供小批量的各种样品扣具。
非常感谢这位供应商朋友。
也借此机会分享下一些观点(有些是我们自己的经验,一些是这位供应商朋友交流得来)。
1.找工厂可以从供应商(工厂)的供应商(上游供应链)入手。控制产品成本稳定交期亦是如此。
2.很多原材料都是从石油中提炼,石油涨价,产品必然会涨价。比如塑料制品,还有口罩的原材料也是。(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下)
3.今年很多行业迎来产能困难(国外订单爆发),很多工厂订单已经排到6月以后。国外品牌对疫情持乐观态度。
4.品牌方的供应链重合度较高,产能有限,很有可能导致提价。大家要提防供货困难和价格上涨。
5.国内生产转东南亚的进度较慢。因为关税问题,很多品牌方要求生产转移到东南亚。配套更完善的越南生产已经饱和,柬埔寨和缅甸的配套产业和工人管理是极大问题,再加上疫情,这两年大部分在东南亚新开的工厂并没有得到非常好的运转。
6.部分行业的工厂(没能力或者不愿意转移到东南亚)面临国外客户流失,我们有一定的机会可以建立合作(原来够不着的工厂,不太匹配的工厂)。
7.去挖掘行业品牌的供应链也是找到好工厂的方法。
8.“利他”才能换来真心相待。有个做手机皮套的朋友,以一己之力跟江浙商家争市场份额,靠的就是供应链,把一家工厂从几个人养到了好几十人。在工厂老板闹离婚的时候,他跑去给代工厂老婆送钱,劝和。
9. 互相持股或许是一种利益绑定的有效方式
打造合作伙伴关系的供应链在于选择,更在于经营。我们不做搬运工,要做种庄稼的人,做时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