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这是一首具有西域色彩的边塞诗。在我读到的大多数的边塞诗里,我们可能感受最多的是边塞环境的恶劣,战事的艰苦,戍边将士的思念之情。而这首《使至塞上》,却给我们的边塞诗带来了大气磅礴之美!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出了诗人写这首诗的缘由:此次使至塞上,是去慰问边关守军。但是诗句中一个“单车”,却带来了许多联想:虽出事随从不多,轻车简行,但若将置于这样广漠的塞上背景之中,他们的身影就显得如此孤单、渺小。走在荒无人烟的塞上,诗人此时舟车的劳顿,大概更多的是这无垠广漠带来的寂寞与沧桑吧。
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是在此次出赛途中所作。恰恰是这个“单”字,不仅仅写出了边塞环境的荒凉,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旅途的孤独和内心的凄凉!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一路,蓬草随呼啸北风漫天飞舞,北归的大雁翱翔云天。这是诗人这一路来看到的塞外风光,萧瑟,荒凉。在诗人的眼中,这“征蓬”,这“归雁”,无一不是远行的自己,形单影只。一个“征”字,道出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辛与不易,更多写尽了诗人内心的寂寥和想起朝廷处境时的抑郁不平与悲凉。
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孤独落寞的诗人带来了惊喜: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了一片浩瀚无垠的沙漠。一个“大”字,就把沙漠的辽远、浩瀚描绘出来。在这无边无际的漠海中,只有一注狼烟在大漠之上悬着,显得尤为显目。一个“孤”字,既与“大”相得益彰,又道尽了自己内心如大漠般的苍茫。但是一个“直”,似乎又给“孤烟”赋予了一种品格,一种坚毅的美感。远处黄河横贯大漠,悠长悠长,延伸至大漠的边际。“长”,似乎用悠长的曲线为苍茫的大漠增染了柔美;而“圆”字,又给无垠柔美的大漠涂上了温暖和瑰丽的色彩。
诗人没有对看到的这种美可以雕琢,只用最简单,最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雄浑、奇伟、壮丽的大漠落日图,“似太俗,又逼真”,“极锤炼,亦极自然”。
诗人在描写如此壮美之景时,内心的孤独寂寥融入到这大漠的奇异风光中,有种慷慨激昂和雄壮之感!带着这种情绪,诗人继续踏上征程。在途中遇到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指挥打仗,此时的王维,对此时的自己,对此时守卫大唐边疆的将士,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使命感!
王维的这首《使至塞上》,可能最让我们称赞和痴醉的,就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是塞上奇伟壮丽的大漠风光。但同时也让我在这首诗的余味中,浓浓的感受到大唐人的气质:大气、坚毅、雄豪之气!
无论是被朝廷排挤的诗人王维,还是依然坚守在前线奋勇杀敌的将士;无论是失意与否,还是面临生命的去留,他们都有着高贵、大气磅礴的大唐气度!他们各自都在坚守着对使命的信仰!
在“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背后,我能想到大唐将士“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艰辛与不易,也能想到他们“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使命的坚守和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使命的决心,犹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般壮美!这就是大唐人的气魄!
最近看了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电影《天地英雄》,还有中国银联的一则广告《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当我再拿起这首王维的《使至塞上》时,我被王维、被大唐的将士,无限的回想,深深地感动:我们中国人,从未改变对使命的信仰!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一直坚守的魂!
李明儒写于2019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