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情绪力的第二节课,学习什么是“恐惧 ”?
人的负面情绪归纳总结一共有以下十个,并且这十个情绪是按顺序一层一层递进的关系 。
1. 恐惧(fear) 2. 忧虑(concern) 3. 愤怒(anger) 4. 无聊(boredom) 5. 罪恶感(guilt) 6. 挫败感(frustration) 7. 寂寞(loneliness) 8. 觉得卡住(getting stuck) 9. 甜到发腻/无病呻吟(cloying) 10. 困惑(confusion)
也就是说必须经过恐惧之后,才会过渡到忧虑。 每一个情绪,都能够追溯到恐惧的源头。
“恐惧”的清晰定义:被动产生的,伤害生理需求的(比如伤害安全感),相信是真的。
符合这三条就可以定义自己是在恐惧中 。
“恐惧”是任何有生命的东西所具有的,这是一个原始的本能,能够保护自己。恐惧是一个低层次的情绪,任何生物都会有,植物也会有。
恐惧之后的情绪从“忧虑“开始,只有会才有“忧虑 ”。 意思是说,忧虑是主动的,那只有人类才会主动思考,人类之外的动物是不能够思考的。
恐惧是短暂的,马上就会转化为忧虑和愤怒。
「恐惧」是一个中性的情绪,有坏处当然也有好处。
既然学习了情绪力,就是想改变自己的情绪的,但老师说情绪的发展是不会改变,而且我们也很难控制 。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情绪力?
这真的是一个好问题。我想这个问题的背后的需求是存在一个疑惑:学习了情绪力掌握了情绪发展规律,会不会让我们不那么情绪化呢?
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变得不那么情绪化,也就是大家课堂上都说的"平静"这个需要修炼的一个状态吧。
我想童书妈妈安排的目的,更多是学习情绪,掌握情绪发展规律,了解自己,看懂孩子。一个看不懂孩子行为的老师,我想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好老师。看懂了孩子,就更容易做到理解、接纳和包容。知其所以然,才更容易意识形态上觉察,并影响自己的行动。
哲学老师回答:能够自我觉察,当一个好的观察者,已经难能可贵,至于能不能帮助别人,如何帮助,已经是另一回事了,不是吗?一个好老师,要知道学生知道什么,也要知道学生不知道什么,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建立一个安全、信任的环境,来使用这个全视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