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广域示踪”技术突破:地下油藏透视精度达0.2米薄层

2025年9月7日,从大庆油田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该公司成功研制的广域示踪测井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这项国内首创技术能够识别射开仅0.2米、注水量0.3立方米/日的极薄吸水层,测试效率提升45%,同位素载体用量却减少83%。这项技术的问世,彻底改变了传统油田注水监测的精度极限,为高含水油田的精细开发提供了全新的“透视眼”。 

01 技术突破,从“模糊定位”到“精准导航”

在油田开发领域,注水监测一直是至关重要却又极具挑战的环节。传统技术如同“雾中观山”,轮廓模糊,细节难辨。特别是对于厚层细分与薄差层识别,传统方法往往力不从心。

广域示踪测井技术的突破性在于三大核心创新:“抗絮凝覆膜”、“表面活性覆膜”工艺和“球源同制”技术。这些技术名词背后,是工程技术人员多年的心血结晶。

“抗絮凝覆膜”工艺完美融合了液体示踪剂流动性好和固体示踪剂分层能力强的特性,如同为观测镜片镀上“高清防雾膜”,能够牢牢锁定吸水层位边界。而“表面活性覆膜”则像架设了一台“强力抗干扰基站”,避免示踪剂黏在管壁工具上捣乱,单井“污染区域”直接缩小60%。

最令人称奇的是“球源同制”技术,它使同位素比活度可在1-30倍之间灵活调节,适应10立方米/日至200立方米/日的宽幅注水强度监测需求。这项技术主打“个头更小、能量可控”,真正做到了“用一把密钥,开最多的门”。 

02 实战检验,215井次见证百分百成功率

技术价值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广域示踪测井技术已累计完成215井次的现场试验,测试成功率高达100%。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技术难题的攻克和解决方案的优化。

在第二采油厂某三元驱井的应用令人印象深刻:该技术将原本仅能粗略识别的3个吸水单元,精密解构为11个吸水单元,并成功“点亮”了9个吸入量小于3立方米/日的“微弱信号源”。这种精准识别能力为后续调整方案优化提供了精准的“施工图”。

在第八采油厂某日注量仅10.1立方米/日的井中,该技术不仅让1.29立方米/日小层的信号“满格稳定输出”,更将测试时间压缩45%。这种效率提升对于低注井尤其重要,传统方法在这些井中易受“杂波”(沾污)干扰,数据失真、效率低下。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项技术无视层间矛盾,成功捕捉到最高53.8立方米/日、最低1.3立方米/日的吸水信号。这种宽范围的监测能力,展现了技术在极端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3 应用前景,为油田精细开发注入新动力

广域示踪测井技术的成功,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将为整个油田开发行业带来深远影响。对于高含水油田,该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细监测手段。大庆油田作为开发多年的老油田,含水率普遍较高,传统技术难以准确识别剩余油分布和注水动向。广域示踪测井技术的高精度监测能力,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金钥匙”。该技术还在三元注入井中展现出独特价值,成功将21米的厚层及夹层小于1米的连续层细分为11个吸水单元。这种细分能力对于提高注水效率、优化开发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后期阶段,薄差层、低渗层的开发越来越重要。广域示踪测井技术能够精准识别这些层的吸入情况,为制定针对性开发策略提供数据支持。这对于提高油田采收率、延长油田寿命具有重要价值。

技术的经济效益也不容忽视:测试平均效率提升45%,同位素载体用量平均减少83%。这不仅意味着直接的成本节约,更减少了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和环境影响,符合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 

广域示踪测井技术的突破,标志着我国油田开发监测技术迈入了新阶段。从“模糊定位”到“精准导航”,这项技术正在改变我们对地下油藏的认知方式。

随着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我们有望看到更多油田实现精准开发、高效开发。在地下数千米的油藏深处,每一个微小的注入信号都将被捕捉,每一个薄差层都将得到合理利用。大庆油田的这项技术创新,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新动力,也为我国油田开发技术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力支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