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芝兰
今天带学生学习了略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说是学习,其实也就是粗略地了解了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课文通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课堂上我没有讲太多,让他们反复品读去感受秋天的美好。
“老师,这里有好几个听听。”学生的一个发现使我产生了浓厚兴趣,如果我接着引导会发生什么呢?瞬间产生了期待。
“那好,你们来数一数文中共出现了几个“听听,秋的声音。”
“四个。”“五个。”
我意识到有粗心的同学漏掉了一个,我想先采取自查吧!
“那好,现在产生了不同的意见,现在需要大家把你找到的都圈起来,数一数看看到底有几个?”
这一读,很多同学都发现了自己原来漏掉的一处,连忙改了过来。
“那么,这五个“听听”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细心的同学很快就发现有四个是在小节前,唯独最后一节连续出现两个“听听,秋的声音。”
“这么写有什么好处呢?”
“可以加深对秋天的理解……”
“那么我们以前还有没有学过这样的课文呢?”
“有,老师,在“铺满金色巴掌的小”那里。”
再次让学生默读了课文,有几个已经知道了为什么?
那么这种写作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到我们写作中的,有着点明题目的用处,我们可以多多学习运用。
希望他们早日学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