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的几则社会新闻让关注健康又重回大家的视野。一时间,海外代购保养品的,卖健身私教课的,卖养生茶养生粉的,在网上吆喝得不亦乐乎。打开朋友圈文章,标题赫然写着“你离死亡究竟有多远”,字字扎心。
前几天老同学聚会,听说,曾经那个风光无限、叱咤风云的女班长倒下了。她休了长期病假,手上的客户全都转给了别人,回老家养病了。听到这个消息,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不相信:“她那么争强好胜爱学习的一个人,怎么肯放下多年辛苦维系的客户?那都是她的奋斗所得啊!”
“人生而奋斗”,是她的人生信条。她向来很能“奋斗”。
读书的时候,为了考高分,天天晚上在厕所打着手电筒学;
工作的时候,为了一个业务,她可以通宵达旦地写策划;
她的爱人条件很好,为了讨婆婆欢心,她下了班就去学厨艺,每每到10点才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家,硬是在半年内搞定了婆婆的胃。
做保险这些年,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客户,再难搞的客户,她都能想办法搞下来。业余时间看她朋友圈,报名上了各种培训班,从几千元的商业课到几万元的总裁班,都有她活跃的身影。她的辛苦当然没有白费,这些年也确实见多识广,工作家庭双丰收。
用她的话说就是:“我生来就是要活得精彩!”
可是,一个“生来精彩”的人,毕竟也是吃五谷杂粮的血肉之躯。她大概因为以前一直保持高度紧张的“奋斗”的状态,肾上腺激素分泌过多,精力透支太多。我们亏欠身体的,身体就一定会反映出来。肾炎、心脏病、焦虑症等身心疾病一并发作,原本珠圆玉润的她,一夜间,就像一颗挂在枯枝上快速干瘪的桃,一下子就衰落下来。
02
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高谈阔论的同学会,竟纷纷聊起了健康话题。有的说自己今年体检也查出了一堆小毛病,有的说自己的孩子体质也越来越差。有的说自己每年要花多少钱在买保健品上。
怎么才能保持健康呢?
医生给的建议都差不多:“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工作与休息的平衡。”可这都是大道理,一落到生活上,哪里是这么简单的呢。房子、孩子、工作、加班、行业考试……除此之外,还要挤出时间来学习成长。压力越大,想学的就越多,学得越多,越是觉得自己样样不如人,于是愈加学得辛苦,时间也越来越不够用。
同学小李,知识付费这几年,每天手机就没离过身,一天的计划排得满满的,自己则像个永不停歇的陀螺,见缝插针的工作、学习,上下班路上,拥挤的地铁里,耳机从来没离开耳朵,工作间隙,也是忙不迭的学习做笔记。
可是这样一个“努力奋斗”的小李,这次同学聚会却显得异常沉默。一问才知,知识学得越多,越觉得焦虑。“孩子要陪伴,父母要照顾,一忙起来学习就停了,一学起来家里又顾不上了。这几年我就是一会儿拆东墙,一会儿补西墙,反反复复好多次,学也没学成什么,身心还搞垮了。”
为什么爱学习的我们,越学反而越不健康了呢?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总是专注于未来的计划、而无法自拔的陷入焦虑?
为什么坐拥这么多知识、课程的我们,身与心却变得越来越麻木了呢?
这一切,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或者说,究竟有没有一种法门,既能让我们保持身心的康泰,又能让我们学有所成、活出精彩?
03
李辛医师在《经典中医启蒙》这本书里,一直反反复复的谈一件事——如何打开感知力。“当你的感知力越来越强,心越来越静的时候,很多道法,不用左脑的学习,直接就能够知道。”
对身体差的人,我有个建议,不要学得太多太杂。现在不少人身心疲惫,但学习热情很高,什么中医、国学、身心灵样样都不放过。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是意,意最好不要动得太多。当身体弱的时候,神气是不容易收住的。
从中医养生,从道家、佛家来说,修心都是第一位的,心足够清净的时候,你的身体像电子天平一样敏感,一个想法涌动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等你的感知力越来越细微后,直接能够知道。我在大学毕业之后,每个周末就帮妈妈做艾灸。有一天晚上,印象很深,在后背艾灸膀胱经穴位,做到某个点,感觉穴位里就像有喷泉一样往上涌,像是把悬空的艾条顶起来的感觉。后来,我发现如果自己足够放松,拿着艾条的手会自己动,病人后背的气场会在艾灸过程中变化,把你的手,其实是艾条引导到身体需要的地方。
当你虚静放松,没有那么多念头、思想、情感、欲望、计划和各种烦心事涌动围绕时,自己的心就像一面相对干净的镜子。一切都清清楚楚地在那里,等着你来发现。
原来,学了这么多知识的我们,都是理论水平很高,但感受力较弱。所谓左脑发达,右脑却相对萎缩。然而很多的智慧和灵感,恰恰是需要在虚极静笃的状态下自然产生的。
李辛医师在艾灸时的实践感受,便是庄子所说的自然天成,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各种灵感、智慧会自动融会贯通。一个人,心越静,调性越柔软,身体越轻盈,能够感知和捕捉到的东西就越多。而当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真实状态,也能够感知到外界人事物的状态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以最适宜的方式作出反应,也就是所谓的“灵性天成”。
04
我们如果太渴求学习,太想要一个成果,于是却越学越累,越累越学,除了把自己弄得精疲力尽之外,所求的结果也大多没有达成,即便达成,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现在很多病,源自缺乏“缓”。比如神经衰弱、焦虑症、躁郁综合征等,其实是因为大家陷入了一种太快、太急了的精神心理生活状态。太急了,神就飘在外面,气机也浮动不定,生理功能也就跟着失调了。
如何“缓”下来呢?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既“缓”,又不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对我们的工作学习有所助益呢?
李辛提出的方法是:
关于养生和调理,真正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去找让自己安心和舒服的状态。健康人也是这样,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与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这个就是养生。佛法里叫“正行”“正业”。
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法还是无法落地,那么小能熊学院的创始人陈华伟,则提出一个更为量化的可计算的方法——每天8个番茄,胜过8小时。
每天给自己划定一个界限。比如,专注工作、学习8个番茄。25分钟5分钟,25分钟5分钟……不论今日工作如何的繁多,或者你的学习劲头有多足,专注做满8个番茄钟,今天的工作就到此为止。
“由于我们习惯于反天性而为,无视自然赋予的节奏,因而有意地划出工作和休息的界限更为重要。我们必须学会为一天画上休止符,强迫自己在固定的时间离开跑道,停止处理信息,把目标从工作成果转向精力恢复。”(摘自《精力管理》)
可以是8个番茄,也可以是10个,你必须找到自己的自然节奏。
不要强迫自己的身体超出了自然范围去运转,脱离了自然的状态,你只是在透支精力做功。更可能的结果是,所做之事,美则美矣,却浮于雕琢,终其一生劳碌,却未能达到你本自状态下所能达到的最佳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