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在与朋友探讨问题时,当你很想继续更深入地表达你对这件事情的更多观点时,突然被你的朋友甩过来一句“别想的太复杂”或者“认真你就输了”之类的话,瞬间让你面红耳赤,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似的,只能吞下还未说出口的话,等晃过神来时又觉得自己还未说出口的想法也是很有道理的,内心憋屈又无从辩驳,只得尴尬终止了谈话的继续。
“认真你就输了”、“别搞得太复杂”似乎是一句可以搪塞一切的话,而这种话也特别容易流行起来。可这两句却比那些带有戏谑成分、以“呵呵”为潜台词,然后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流行语句更具杀伤力,因为它可以被信手拈来,而且就像道德审判一样,可以随时随地、直截了当地反驳掉别人说的或者还未说出来的观点,绝不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而直接攻击说话者本身,认为说话者有太多的想法是说话者自己本身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去赢得谈话的胜利。
可是,“认真”和“复杂”为何在现在会变成一种错误的态度呢?
“别搞得太复杂了”意味着事情的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请单纯一点看待这个问题。
“认真你就输了”意味着告诉对方对待这件事情不必太过认真,不要过分追究。
那么,枪毙了“认真”和“复杂”这两个词似乎也意味着为“简单”和“单纯”这样的词的本身确立了正当性。
那么,为什么我们应该简单些看问题呢?这难道是在奉行所谓的“大道至简”,笃信大道理都是极简单的,所以没必要去深入探究吗?
需要警惕的是,“简单”并不等同于“单纯”,更不等同于“纯粹”,“简单”有时仅仅代表了“表面”甚至是“肤浅”而已。
其实,真正想要简单地、单纯地看待问题的人往往必须也更愿意深入去了解和试图找出这个问题背后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而这些基本的道理才是“大道至简”中所说的“简”的内涵。
不可忽视的是,“大道至简”必须以博采众长为基础,与其他专业融会贯通之后重新整合创新,跳出原本的框架,去粗取精,抓住要害和根本,剔除那些无效的、可有可无的、非本质的东西,最终融合成少而精的东西,那才是事物背后的终极真理,才是所谓之“简”。
自认为已经看透一切,野蛮阻止你发表更多想法的人,大多情况下明白的并非深层道理,他们自认为正确的结论也许只是出自毫无道理、充满偏见、充斥刻板印象的观点,根本无意于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探究这背后的原因,只想舒服并且骄傲地向世人宣告自己智慧的至高无上。不“博采众长”何以“大道至简”?那些也只不过是对生活中的理所当然的高傲回应,如果不细细思量,那么看到的也仅仅只是一切事物的表层现象而已,往往不堪一击,却也同时封死了通往终极真理的道路。
“复杂”就如同拥有巨大熵值的系统,充满了混乱和无序。那些被认定为“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太复杂”的人们一直致力于降低自身系统内的信息熵值,而口中说的“不想搞复杂”的人们则维持着甚至增长着自身认知系统内的信息熵值,越不加整合,自身就会变得越加的混沌和无序。
为什么那些寻求答案的人们会愿意花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的时间去研究宇宙、物质、历史、文化、哲学、贫穷等议题,有些议题甚至对满足他的基本生活毫无直接关系?
那些为找到答案而行动起来的生命力,也许是源于对“想得太复杂”的怀疑和不屑,想用实际行动来驳斥,也是源于热爱和渴望得到终极答案。
他们踏入的探求之路或许漫长而枯燥,或许能够碰触到真理而心满意足,甚至可能幸运地受到世人的颂扬,但也可能一辈子无法得到最最简单的无懈可击的终极答案。但无论何种情况,这一探索的过程反而让他们能够体验到那沉浸在最简单纯粹和最本真的热情和渴望之中的生命体验。难道不足以为此感到喜悦和满足吗?
但别忘了,“对满足他的基本生活毫无直接关系”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种偏见。何谓“一个人的基本生活”这个问题就像何谓“简单”、“复杂”这些名词一样,也跟何谓“幸福”“快乐”和“满足”这类问题类似,每个人在心中对它们的定义各不相同。在提出问题之前,是该检视我们的出发点是否带有自身偏见的烙印。因为如果提出问题的方式本身就存在错误的话,那如何得到正确的答案?
正如《学会提问》一书所言:“只有经过关键问题层层考验后形成的决定和看法,才让我们觉得更加理直气壮。”
真正想把问题看简单的人,最终进入一个外人看来“复杂”的旅途,但这个旅途却是简单纯粹的探索之旅,能不能得到最终想得到的结果并不重要。这是一个人对于“简单”的虔诚和执着。
简单,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