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听到《这就是软件工程师》这本书的名字时,我还琢磨着,这应该是本塞满专业术语的 “硬书” 吧。毕竟刚接触软件工程没多久,总觉得这类书肯定满篇都是看不懂的理论。可真读起来才发现,完全不是这样!书里没那么多绕人的专业术语,反而像学长学姐在讲自己的经历,这本书作为软件工程的 “生存指南”,不少观点打破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对软件工程师的工作有了全新的理解。原来软件工程师不只是敲代码的,这本书让我对这个专业有了好多新想法呢。我也将在阐述我在这本书中印象最深的几个观点。
在团结方面,书中用多个真实的项目案例告诉我们,软件开发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一个复杂的软件系统,需要前端、后端、测试、运维等多个角色的人员共同参与。就我现在参加的案例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准备在扣子平台构建一个智能体时,我们每个人根据对扣子平台的学习,分别认识到了每个人擅长感兴趣的领域,在我们创建初期,我们团队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开会总结,确定了最终的发展方向以及产品细节,每个人都为这个智能体贡献力量,从而是这个项目得以诞生。而团队分工,则是让团结发挥最大效能的基础。书中强调,合理的分工不是对人员的束缚,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以我们当前的项目为例,就像书中描述的那样,产品经理负责梳理用户需求和确定产品方向,确保项目不偏离用户期望;开发工程师根据需求进行代码编写,将想法转化为实际的功能;测试工程师对开发完成的功能进行全面检测,找出潜在的问题;运维工程师则保障软件的稳定运行和服务器的正常维护。每个角色都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大家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比如,开发工程师在编写代码时,会及时与产品经理沟通需求细节,与测试工程师交流测试重点,这样的分工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不必要的沟通成本。
打牢基础,以不变应万变。书中明确指出,软件行业技术更新速度之快,如同走马灯般让人目不暇接。今天还占据主流的编程语言,或许明天就会被新兴语言挑战;曾经风靡一时的框架,可能转眼间就因无法适应新的需求而被弃用。但在这纷繁复杂的变化之下,数据结构、算法、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底层知识却如同磐石般稳固,这便是 “不变” 的核心。这让我明白,这些基础就像是软件工程师的内功心法,只有将其修炼扎实,才能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时,做到心中有数、从容应对。就像现实生活中的课程学习,我们只有把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才能在考试中面对那些创新性的题目,因为不变的是知识,而考试只是披着外壳的“知识”,就像是披着羊皮狼。“打牢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职业智慧。它让我明白,在软件行业中,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追逐多少新技术,而在于拥有快速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源泉就是扎实的基础。
布局长远:关注长期目标。书中毫不避讳地指出,软件行业的快节奏容易让人陷入 “短期主义” 的陷阱 —— 为了赶项目进度牺牲代码质量,为了追求即时反馈沉迷于重复机械的工作,为了短期薪资波动频繁跳槽。这些行为看似能带来眼前的收益,却在无形中消耗着职业发展的长远潜力。真正的职业成长是一场 “马拉松”,而非 “百米冲刺”。书里打了个比方,说职业成长就像跑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这话我特认同。就像我们刚学编程,要是总想着快点做出个像样的东西,不把基础打牢,以后肯定会吃亏。书里说,有些技术看着冷门,比如那些底层的架构知识,学起来慢,但学会了就很难被替代。这就跟我们学高数一样,现在觉得费劲,可以后学专业课肯定用得上,这都是长远来看有用的东西。关注长期目标,意味着要在技术选择上保持清醒 —— 不盲目追逐短期热点,而是深耕那些能支撑长期发展的核心领域。
读完《这就是软件工程师》,最大的感受就是:这行真不是外人想的那样,对着电脑敲敲代码就完事儿了。书里把软件工程师的日常说得特实在,没什么高大上的词儿,却让人越看越觉得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