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进入了“沉默模式”。
工作想躺平,细节问题却像打地鼠,刚按下一个,又冒出来三个;短视频数据卡在瓶颈,文案改到第五版,甲方还是那句“再优化下”;职场里,同事的抱怨、领导的PUA、莫名其妙的卷,让人窒息到想直接关机。
想找人吐槽,可打开微信,翻了半天,又默默退出。
“倾诉是本能,但倾听是情分。”
大家都很累,谁愿意多扛一份情绪垃圾?
幸好,还有发小。
约了顿炒鸡,两瓶啤酒,一路听我唠叨到公司楼下。
她说:“你以前写东西不是挺开心的吗?现在怎么像在还债?”
我愣住。
是啊,什么时候开始,我把热爱的事,变成了另一个“职场”?
什么时候开始,我允许别人的标准,定义我的价值?
短暂的充电后,我明白了一件事——
情绪可以借酒消解,但真正的解药,只能自己配。
于是,我做了3件事:
1 “允许自己沉默”——不想说话就不说,屏蔽无关噪音,把能量留给真正重要的事。
2 “设置情绪止损点”——每天下班后,用15分钟写下“今天最烦的事”,然后撕掉。
3 “找回初心时刻”——翻出最初写的文案,问自己:“如果不在乎数据,我会怎么写?”
内耗,是提醒你:该给自己重新开机了。
沉默不是逃避,而是一场蓄力——
毕竟,能真正重启你的人,只有自己。
——这篇文,写给所有正在“沉默模式”里自我修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