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问我是如何教导女儿的?首先,我不是什么资深教育专家,也不是什么成功育儿名人,我只是一个希望给予女儿爱的普通母亲!我并不认为我的女儿目前有多么的优秀,因为我始终觉得,给孩子过早地冠上“优秀”的帽子,对孩子而言反而是一种无形的枷锁。而且她始终是一个孩子,总是不可能达到完美状态,也还是会有这或那的瑕疵,只要这些瑕疵不会影响她人生的主导方向便可。
关于孩子的教育,我也是从零开始,慢慢地摸索,慢慢地学习,“父母”确实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入行却又最难深造的“职业”。我一直认为,无论父母有多优越或多潦倒,都无法决定孩子的素质程度,也确实不乏父母是底层百姓,而子女却能考上清华北大的例子,又或是父母身价雄厚,而子女却是极难调教的“熊孩子”。作为父母,我们该思考的是“我们把怎样的孩子带来这世界?”
很多家长在孩子8、9岁时慨叹:为什么咱家的孩子现在如此离经叛道?他(她)从前小时候可不是这样的!~这里可以看到不为少数的家长对孩子的感官印象仍然停留在3、4岁幼儿园的时期,殊不知,孩子的发展速度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教育不是孤立在某个阶段的事情,也并不是在某个时期就可嘎然停止的,它更像是父母一份长远的人生项目,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就必须持之以恒的!父母吐槽孩子的种种不是,可究竟是什么造就孩子今日的叛逆个性?归根结底仍然是父母在这个时期之前对孩子的疏导不足,结果孩子逐渐发展到一个连父母都没办法掌握的地步。接着,父母都把期望寄托于学校,希望老师可以代替自己去扭转孩子的不良状态!然而,一个孩子的教育,天平的砝码依然更多地侧重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只是一个辅助性功能,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家庭是孩子养成习惯的主导场所,倘若家庭教育无法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教育,显然还是事倍功半!
孩子在8、9岁已俨然一个小大人,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想法,而从孩子表达自身情绪的方式便可观察到其成长途中的得与失!
看到别的孩子被表扬,会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看到别的孩子犯错或被批评或某次成绩不好,会冷言嘲讽,甚至恶言相向!
此类孩子多是学习能力较强,在家位置高高在上,行事自我,对自身认可度颇高,自负且不擅长欣赏别人,缺乏同理心,喜欢炫耀自己的优点而无视自己的缺点。
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取笑后,会闷闷不乐,颓废低落!
在公众场合表现战战兢兢,唯唯诺诺!
此类孩子多是性格稍内向敏感,不善表达,父母平时关注不足,通常会从物质上弥补陪伴的缺失。
在学校或其他场合都极强欲望成为所有人的中心,喜欢被同伴前呼后拥,对与自己意见相左者动辄采取孤立、恐吓等手段。
此类孩子多是颇具领导者能力,可性格自大,自以为是,不擅长与人交往,误以为强势行为便可获得知己。
当然,不同孩子还是有不同的问题所在,上述只是某一部分而已,我们究竟是育养了怎样的一个孩子?而他(她)在漫漫成长路上,我们又该如何给予他(她)合适的引导?也许很多人认为父母爱孩子,接受他(她)的缺点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一直认为,接受≠纵容,自由≠放任,否则,他(她)的缺点便很有可能成为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的利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之后,孩子便再也无法扭转儿时不佳的性格特点。
相比“上司”“下属”与“奴隶”,我更希望与我的女儿成为“朋友”般关系,每天尽量预留一点点时间,放下手机、放下工作,和她一起躺在床上聊聊今天彼此发生的一切,愉快的,郁闷的,开心的,温暖的,随手拈来便可成为谈资。当年月逝去,逐渐长成的她与逐渐老去的我还仍然有话可谈,相互支持,彼此理解,这便是我最大的夙愿。
梁启超曾说过:“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而在孩子的“幼学”时期,我想父母最需要给予孩子的认知应该是成为一个内心强大且具同理心的人,内心强大便会“享受得了成功,也会承受得了失败”,具有同理心便会“推己及人,不易狂妄自大”。也许,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及韧力去迎接此后人生路的跌宕起伏,也才能更好地融入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