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人各有异,但本质上又那么一致(上)

1.这是一本什么书

  刘德华亲自为作者写序,并说,读蔡崇达的书,总有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作者的好友韩寒说,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白岩松则说,这本书不写遥远的世界与远方的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内心,真正直视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皮囊》是中国当代作家蔡崇达创作的一部散文集。

2.读书也读生活

2.1.阿太:肉体就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阿太是蔡崇达外婆的母亲,一个活了99岁的人,一辈子始终是个“明白人”。白发人送黑发人女儿去世时,她不哭,说“因为我舍得”忙前忙后料理后事,井然有序照顾自己的生活;教育孩子时她说:“肉体就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坚持在成长中让孩子学会生存技能;阿太90多岁的时候,还坚持用缠过的小脚,从村里走到镇上老家,家人每回想雇车送她回去,她总是异常生气,坚持慢慢“挪”回去。她对蔡崇达淡淡地说:“如果你整天伺候你的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她去世时留给蔡崇达一句话:“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吗?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阿太对自己的身体舍得吃苦,对自己的情感舍得放下,她的故事仿佛在告诉我们:没有过不去的坎,也没有放不下的事,敢断、敢舍、敢离,才能克服诱惑,抛却烦恼,远离痛苦,轻松生活。

2.2.母亲的房子:一辈人的执着是无语言表的爱

  读这一章,我的眼前经常会出现一个瘦小、孱弱、倔强、执拗的母亲形象。作者蔡崇达的母亲一直特别想盖一座体面的房子。因为对农村人来说,房子就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门面,以及这个家庭身份地位的象征。为了这个美好的愿望,她日夜操劳、省吃俭用,从她步入婚姻一直到孩子上大学,二三十年一直在企盼,渐渐的这变成了她的执念。房子也是农村父母的执念,盖房子、修房子,一辈子的积蓄都在房子上,我爷爷是、我爸爸也是。在这个信息时代,我时常会想那远在山村里的家还有必要吗?父母务工的时候一年不过回一两次,对于上学的我那就是假期的旅馆,对于奶奶是个空落落的大房子。我不支持,我认为守着这个村子没有任何发展,村子上,人也是。可是这是他们一辈子的愿望,是他们的汗水换来的资本,它倾注了父母一辈子的积蓄,包含着一家人美好愿景。我想这是一辈人对一辈人无法宣之于口的爱:无论如何你都有个家。作者说每当自己难受时,最想回家。家是滋养我们灵魂的地方,在外漂泊太久了,总有又累又伤的时候,可是回到家里,一切就被一种熟悉和亲切治愈了。这也许就是家的意义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