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听到一句印象深刻的话:一旦一个社会出现密集母职,孩子的抑郁率一定会增高。
听完觉得心里咯噔一下,有一些启发。
什么叫“密集母职”?
据说,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莎伦·海斯(Sharon Hays)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描述了一种社会观念,即好妈妈首先应该是照顾者,应该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情感和劳动来集中抚养孩子。
那“密集母职”的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就是三点:
第一,以孩子为中心。
家庭生活完全围绕孩子展开,从居住、经济到假期安排等都以孩子的需要和节奏为主。
第二,母亲全方位投入。
母亲需要在时间、情感和责任三方面进行“密集投入”,为孩子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负责。
第三,母亲与孩子荣辱与共。
孩子的成功被视为母亲的成功,孩子的失败则被视为母亲的失败。
这个现象会对母亲产生什么影响?
首先,母亲的压力增大。
母亲面临来自自我、家庭和社会的三重压力,需要在育儿上做到“完美”,否则就会被指责。
其次,是母亲的自我牺牲。
母亲往往需要放弃自己的兴趣、事业和个人发展,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
最后,容易造成身心健康受损。
长期的高强度投入和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母亲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那这种情况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
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
一方面,会造成孩子的自主性降低、抗压能力差。
因为孩子在母亲的过度保护和干预下,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的机会,也没有机会经历挫折和失败,难以培养出应对困难的能力。
另一方面,会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因为母亲的过度关注和控制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影响亲子关系。
不仅如此,这种现象也会对家庭产生影响。
比如,它会导致夫妻关系失衡。因为在这种状况下,亲子关系高于夫妻关系,可能导致夫妻之间的感情被忽视,进而影响婚姻质量。
比如,它会导致家庭分工不均。母亲承担了大部分的育儿责任,其他家庭成员的参与度较低,容易引发家庭矛盾。
那它带给我们什么启发和反思呢?
从个体角度看,母亲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
母亲不仅是照顾者,更是独立个体,拥有自己的梦想和生活。如果一味将自己奉献给孩子,不仅会身心疲惫,也难以成为孩子的良好榜样。
母亲们应学会在育儿和自我发展间找到平衡,关注自身身心健康,追求事业和兴趣,为孩子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学会尊重独立个体的价值。
对孩子而言,他们也需要摆脱“密集母职”的束缚。
孩子不是母亲的附属品,成长需要独立空间和自由探索。父母应学会放手,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成功中积累自信,从而培养自主性和抗压能力。
同时,孩子要感恩母亲的付出,理解她的不易,建立平等、尊重、理解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爱与自由中健康成长。
从家庭层面来看,夫妻双方都应认识到育儿是共同责任,而非母亲一人义务。
父亲应积极参与孩子成长,分担育儿压力,夫妻共同维护婚姻质量,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让每个成员都感到幸福和满足。
从社会层面而言,我们需要改变对母亲角色的刻板印象,尊重母亲的多元价值,为她们提供支持和资源,帮助她们平衡家庭与事业。
社会应倡导科学育儿观念,避免过度强调母亲责任,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育儿。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独立性和责任感,让他们学会尊重家庭成员的付出。
总之,“密集母职”提醒我们,育儿是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只有家庭成员相互理解、支持,社会观念更加包容多元,才能为孩子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让母亲在育儿中找到幸福和价值,实现家庭与个人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