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慧兮
作业: 慧枚
295经讲述“此身非汝所有,亦非余人所有”,都是前业所缘生的。“于诸缘起”,佛陀的着眼点是众生的生老病死,侧重的是有情身心束缚的解脱,佛陀说法是为了解决生命的轮回。
296经讲述缘生之法,不管有没有佛陀出现于世,这个法都是常住法界。
298经叙述十二缘起的大意。
299经讲述缘起法不是佛陀的创造发明,也不是其他佛的创造发明,是常住于法界。是释迦佛发现这个法,自己觉悟,法的本来面目如此,是法的本性。
要善正思维观察,“有此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所谓此有故,有当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是名有因有缘世间集。”“若多闻圣弟子,于世间集,世间灭,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入”,可成就“圣贤出离,贯穿,正尽苦,究竟苦边”
所谓缘起法,要回归到自己的身心来体会和实践,不离身心而谈缘起,不离身心而谈无常。在六根触六尘的当下,把法的真相了解清楚,在有得有失中,顺心不顺心,如意不如意,体会法的无常性,体会触的因缘和合,体会受的无常,体会想的无我。
在今生的修行中,我们应该亲近善知识,多闻熏习,把先前执着,染爱的动力,化为清静无为的法财。放下我见,我执,自己一贯以来的习性。破了我执,破了身见,就能解脱。
修行下手处
“谓此无故,六识身无,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无,谓此无故,无有当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六根每一根与尘相触都产生受,即六受身,相触时产生六触身,执取外界的境相而妄想产生六想身,思维决断有六思身:眼见色,耳听身,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身体触外缘,意触法,意对法的分别。并产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只要明白其中任何一受,了知他的真相,我执,我见就会破掉,破无明而明生,破除我见,无我见就会生起,就在触,受,想的当下,也是我们修行的下手处。
在六根触六尘的当下,把法的真相了解清楚,在有得有失中,顺心不顺心,如意不如意,体会法的无常性,体会触的因缘和合,体会受的无常,体会想的无我。
真相是真实不变的吗?是我在受,还是我的执取在抓取?慢慢体会苦,乐,不苦不乐受的本质即生即灭,苦的当下是无常迅速,是幻非灭。
当下修行
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活着的当下就是生命,执着染爱也在生命的当下,修行就在这个当下,当下离染爱,当下离执着,当下破无明而明生,当下生厌离欲,去灭尽,当下起正思维。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这个当下是不实的,是无常的,是因缘和合而无我,法的根本就是寂灭的。
受,想,思都是虚幻无常的,无我的,如实而知的圣弟子,不应于此中而起执取,生贪着,而在此现象中生厌离,而灭尽。
296经:“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此等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审谛,真实,不颠倒。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取,爱,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缘生法”。
一切万有皆由因缘和合而假生,无有自性,即是“因缘即空”之理,缘起性空,对于因缘之法及缘生之法,能正知善见,不求前际(宿世,前生),也不求后际(未来世,来生)
凡夫之所以轮回,是被我见,众生见,寿命见,忌讳吉庆见结系了,只要多闻圣帝子正智善见因缘法,缘生法,就能因之而悉断,悉知,会断其根本,有如截断多罗树头那样,在于未来世,会完成不生之法。破了身见,就是断了轮回的根本,以后就不会再生死相续。
缘起法和缘生法的关系
缘起法为体,缘生法为相。缘起是由其因而立名,缘生是由其果而立名。“因明缘起,果名缘生”
缘生法:从无明,行,乃至老,病,死等生死现象是依循着: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等缘起定律而运作,流转。
《法华经》:是法住法位,世间常相住。
“不管汝知不知,且先得法住,后得涅槃”。
正见缘起
对于因缘之法及缘生之法,能正知善见,不求前际(宿世,前生),也不求后际(未来世,来生)
正见缘起而超越时间上的束缚,明了过去,现在,未来都是缘起的幻想,因缘的假合,由此穿透三世而悟入诸法无我,亦无有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
这样的圣弟子,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思维上下,除欲见法而灭尽。
298经:十二缘起
《心经》:无无明亦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云何缘起法法说?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法法说。”
义说: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在家居士,不懂四不坏净即是无明;出家人无明就是不了解四谛,不了解缘起,不能肯定八正道是唯一解脱之道,不明白以四念处而修而证。
无明怎么破?依善知识熏习正见来破,染爱怎么断?依善知识引导的正定来断。
298经,原经文要多读,特别是当有烦恼,有痛苦的时候,或者生病的时候。问自己的身心为什么有老病死?
无明:“谓缘无明行者,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在家居士,不懂四不坏净即是无明;出家人,无明就是不了解四谛,不了解缘起,不能肯定八正道是唯一解脱之道,无明白以四念处而修而证。
从缘起法的角度,前际,后际,前后际都是缘起流转的如梦幻象,都是由缘才生,依缘而灭的和合假象。不管现在,过去,未来都是在世间的无我中流转。多闻圣弟子知缘起而明了三世如幻因缘假合,故能从世间的束缚中拔离而出,穿透三世的妄执,拜托身见的束缚。
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
行同于业,身业,口业,意业,若与因果关系结合,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的力量,即生命的遗迹所留下来的动力。
识:各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所依,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的了别作用,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种心识,喻为“六窟一猿”,六识之体为一。
名色:名是精神层面的受想行识四蕴,色是这个物质成分的肉体,色蕴,是地水火风空的假合。四大所造色,即是和合的那股势能,能力,作用,名色是对生命中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总结。
六入处:分内外,内入处是眼,耳,鼻,舌,身,意;外入处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触:六触,触指境,根,识三者结合时产生的精神作用,即指主观与客观接触的感觉而言。
有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产生的触为眼触,由耳,鼻,舌,身,意产生耳触乃至意触。
境就是对象,根就是这个身体的感官及感官的机能,识就是认识。
受: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受是根,境,识三者和合之触而生。
爱: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人类之爱其本质是以自爱(自我)为前提,“无缘大德”是在毫无条件,毫无意识下,赋予任何人幸福,也成为大爱,博爱,为佛教待人态度的最高表现。
取: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执取因为有爱,由爱现行引生的炽热活动,这个活动力很强,有趋势,我们要自己去了解与体会身心的活动。
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入胎,生起,诸阴显现,得六入处。
老死:即众生身心的衰变及灭坏死亡之位。
299经
“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
“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此经讲述缘起法不是佛陀的创造发明,也不是其他佛的创造发明,是常住法界。是释迦发现这个法,自己觉悟。法的本来面目如此,是法的本性。
在佛法真正的修持上,要的是正见的熏习,正见的熏修,让法在身心当中住下。有法之后,只要依法而行,去落实这个法,就能觉佛所觉,体会佛所体会的。
课后思考
找敬畏之人
在学习中,找一个让自己敬畏的人。不是说,在他面前,因为害怕不敢做。而是心中有法,找到一份良好的环境,去约束自己,改变以前的惯性。不要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学习是为自己而学,把自己的有些观念和习性放下。找到敬畏的人,按照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跟着他的方法去做事。
理解法的平等性
法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是王子还是平民,贫穷还是富贵,跟着佛陀学习正法,走古仙人走过的八正道,解脱都是同样的一条路。不会因为谁有钱,谁有权,就会容易解脱,解脱对于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作为佛陀的儿子,罗睺罗也没有捷径,佛陀让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弘法,才能找到解脱的路。作为在家居士,也只有这样去学,去行,去做,去落实,才能体会到法。
菩萨畏因
因是果产生的必要条件,有因必有果。很多事情,只要做了,必然产生行为后的动力,后有的持续力。一旦造作,必然产生那个果,“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因此,菩萨看重因,在因上如履薄冰。凡夫不畏因,因为在结果还没有到来之前,不能洞悉自己的行为将产生怎样的后果。当果报到来的时候,已经无力改变了。
在要做某个行为的时候,要思考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再考虑自己要不要做,时时刻刻在法上要求自己。
祈求祷告
停留在表面形式的祈求祷告,是不能趋向解脱的。要有正见的熏习,正见的熏修,让法在自己心中住下来。依法而行,去落实这个法,觉佛所觉,体会佛所体会的。真正在自己的身心当中,去体味这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