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年俗里

在学者的眼里,包括春节在内,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是按照自然时序安排的,与人生的自然阶段相对应。从这个角度讲,节日正是传统社会人们生活的时间表,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注入人伦精神,使人们得以停下匆忙的脚步转而享受闲适的生活。因此,节日又成了情感的粘合剂、情谊的强化剂,它为人们提供了把美好追求变为现实的契机。

春节,阖家团圆,欢乐祥和,辞旧迎新,接喜纳福。一副春联、一盘水饺、一盏花灯、一挂鞭炮,都蕴含着无穷的文化韵味,承载着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基因和情感需求。

春节的习俗,就是春节期间一定区域、一定群体流行的风尚、习俗和礼节或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和规矩。“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但春节追求团圆、吉祥、平安、美满的生活祈望是相同的。如今的春节,它的符号意义早已超过了现实意义。

年俗年味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心态、一种感觉、一种情结。文化有了生命的真谛,才能常留心底,温润终生。春节正好在寒假里,家长应深味生活教育,让孩子沉浸在年俗里,深切体验其深邃的文化精神和丰盈的生命意义。

“相见”,是春节文化的核心之一。在拥挤的春运车厢里,在繁忙的国道村道上,是思念为人们导航。以“家”为坐标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仿佛只有满面尘灰不辞辛苦地相见,才能慰藉一年的奔波与劳碌。春节,中国人一年一度回到哲学本原的问题:“我是谁?”“我”是父母的儿女,彼此的爱人,孩子的父母,家族的一链,朋友圈内人,“我”的世界的圆心。回到家,回到熟悉的环境,才能定位我是谁。这需要一年一度面对面的确认与加强。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反而加强了这种需求。越喧嚣却越孤独越思念,横亘在亲人之间的空间与时间,不是网络电话和视频能够弥补的。这种仪式感已经绵延千年,它包含了中国人家族文化和处世哲学的密码。带孩子回家,也许就带他(她)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所谓年俗,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对世界的认知,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对本土地理文化的提粹。随着生活与科技的进步,年俗在变,年味在变。压岁钱变成抢红包,除夕守岁变成观赏春晚,春节拜年变成微信群发,等等。但我们完全可以发挥想象,赋予年俗新内涵。可以带孩子找一户农家小住,和主人一起贴春联、打年糕、磨豆腐,过一个地地道道的传统农家年。年俗游的兴起,也是人们追寻年味的另一种形式。

形而上地追溯春节礼俗的意涵,则是一种思想的进阶。一是感恩。远古时代,天子要率领百官到郊外祭拜天地,即是天子为天下作出表率,像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那样报答天地的恩情,实际上也是保护生态的一种宣示,更是一种符号象征,因为天地生养万物,万物就是衣食父母,人通过汲取万物滋养而生存,这是根本所在。二是祈福。燃爆竹、置桃符、画门神、贴春联等习俗,就是人们对平安健康、幸福生活的祈求。三是反省。古人在祭祀的时候,要检讨以往的行为,若有过失,就得纠正。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君,是因为灶君“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其意是,灶王时刻监察一家命口的善恶举动,故而祭灶就是要懂得忏悔,明白是非功过,多做好事。这在当代仍然有借鉴和教育意义。(19.02.02《教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1、过年的起源 春福齐至,年味正浓。 过年...
    爱蹭鞋底的蚂蚁阅读 1,217评论 7 9
  • 贞明之家三门峡公益亲子读书会欢迎你 春节诠意: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
    三门峡读书会阅读 2,041评论 0 7
  • 炊烟燃起的村庄 知了声声悠扬 姑娘的歌声如铃脆响 笑语还在耳畔回荡 儿时流转的梦想 衣锦不夜行的野望 还请初心不忘...
    六月归人倦阅读 199评论 0 1
  • 上星期心情特别不好也特别无力不知道怎么回事,跟儿子是各种碰撞,儿子又要游戏充值,又要买手柄游戏,不买就发脾气...
    土木花阅读 137评论 0 1
  • 画者基本信息:50岁,女性,农民,两个孩子已成家 作画顺序:未知 一、画面整体 画面大小:画面较大,表明画者自信心...
    玉自琢阅读 35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