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是叶圣陶、夏眄尊这两位成为儿女亲家的先生写给他们的儿女预备作结婚礼物的书籍,当然,也是极好的语文学科内容讲学和知识浸润、方法传授的佳品。
文心,即文字是心的表现;国文,即语文,即生活。书中不仅给予读者文学知识,还充沛了学生以及非学生的生活观的眼界。我感受最深的三个字:知、情、意;主要是三字的解释:知识,情感和意欲,便是触发了生活的节奏与格调。更高的层次——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这是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王先生的国文课结束了,而我们对国文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作文是生活中的项目,要用创作的心态去对待,认真对待自己的作品,就是认真对待生活,忠于自己,就是忠于生活。
全书就文字、修辞、病句、语言推敲组织、文章格式种类、读书方法以及读书笔记、文章的整体谋篇布局、对文学史该有的态度等各个方面,含括进常见的几乎所有有关国文的学科知识,融入到乐华、大文等一群从高小毕业进入初中的几个孩子的成长生活故事中。
文中以假设的场景中不断推进着的精雕细琢,却又尽力不显痕迹的各个小故事作为传授国文学科知识的大讲堂。随着一一铺展开的故事,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中,读者随着他们的身体和思想知识方面的不断成长,也获得了属于自己思想上的成长。
文章用字用词考究而平稳,语句深入浅出而贴近生活,举例讲理真诚富有说服力,情感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谋篇布局精巧而又富于十足的生活味儿,风格婉约而又不失理性大气。不禁让人深深感叹“知识自生活中来”的说法似就是为本书所作的最佳笺注。
普通人或是一般的文字或者教育教学从业者,是没有这样的意识和能力可以写出这样的书本的。原因在于除去语言文字的驾驭欠缺之外,更重要的是那份对教育事业的常态化细节化思考不足,对国学文化的致力耕耘与自觉的热爱不够,对祖国该受教育青年的关爱与书中所言的的“文学遗产”式的文化滋养亦不足够。
书中的王先生是不可多得的好老师,这样的好,不仅是指他对工作敬业和教学专业,更是指他的各类知识之渊博,对待文化的心态之包容,对待晚辈学生的情感之真诚与谦卑以及师生融洽关系的构建能力。
尽管知道书本中的故事并不是真正生活中发生的,但读来基本不觉突兀,除去中间有一段讲到锦华对文章的组织方面的内容,因为所说的内容太过精到和老练,将这番见解深刻的讲述者设定为一个初入中学的初中生身上,是不太恰当的,即使学生优秀,也应该到不了如此程度。
看完《文心》感觉上了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小时候的语文课回忆起来,除了读课本上的故事和各种对故事的总结延伸,似乎想不出来更多内容了,因此对语文这门课一直存有疑问,明明是很重要的主课,却从来没有明白真正重要的点是什么,也不知道提升语文水平该做什么。
我自己从小就喜欢看书,可能因此语感多少会好一些,语文成绩一直不差,但却从来都是迷迷糊糊的,不知道为什么好,也不知道怎样可以继续好。
看了这本书,羡慕文中老师和学生对语文的态度,老师对学生的教导更多的在深远的引导,而非眼下某段文字的解读,学生也都认真的钻研和总结。自己念书的阶段真的太荒废了,从来不得要领,只凭着自己的语感在啃老本,而且那个阶段的学习,为了保证专心在专业课成绩上,老师和家长几乎禁止所有的课外书,以至于现在回忆起来我总是很奇怪。
读这本书的时候,原是想发现几个写作的方法论的知识点,备而作以后的功能性应用。然而读过之后,文学的范围竟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感受,那些知识点不是几个,而是很多很多,最特别的是两位先生把它们衔接起来,写作成了一部小说。
之前习文有一个特别令人头疼的地方,就是想写点什么,但是又无从下笔。慢慢地才知道,我们生活中许多琐碎的事情,我们所见到的景色,所听闻的故事,皆是素材,只是这些素材,都被我们选择性无视了而已。
我频繁的记录着周遭发生的一切,去感受我们所感受到的情绪,许是生活值得记录,又或许是积累。
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对联内容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把生活带入到文章中去,也是一种取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