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本美食小说,我竟然开始做饭了

这个月迎来了一个清明小长假,与W先生一起回家乡看婆婆,因此便有了火车上大块的阅读时间。趁着休假前购入了几本书,分别是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以及陆文夫的《美食家》。时代三部曲才看到过半,因此今天先分享这本讲述美食的小说。

像素有点渣,凑合着看吧

有人说,食物是最愿意与人分享的事物,因为味道无法用语言描述,人与人的关系也在一顿饭之间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如果说,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能够传递美味让人如临其境的美食家的话(会吃也能够说出来),我应该是属于嘴笨的那一群,爱吃,也喜欢看别人写吃,但是自己却说不出。从大学看儒林外史到汪曾祺写美食,再到这次清明的美食家,我不遗余力的寻找着美食也不遗余力的寻找着写美食的好书。而对于我这种门外汉来说,写美食写的好坏与否,评判只有一个最简单也最准确的标准,那就是能够看得让我咂摸嘴,饿了,想去吃,甚至想为了吃去这个地方,这个美食家就成功了。

这次阅读的陆文夫的《美食家》就是这样一本有意思的书。书中每天一定要吃头汤面的朱子治问大家,烧菜哪一点最难?选料?刀功?火候?朱子治摇头,不对,都不对,是一个最最简单而又最最复杂的问题——放盐。

“盐能吊百味,如果在鲃肺汤中忘记了放盐,那就是淡而无味。盐一放,来了,鲃肺鲜、火腿香、莼菜滑、笋片脆。盐把百味吊出之后,它本身就隐而不见,从来没有人从咸淡适中的菜里吃出盐味,除非你是把盐多放了,这时候只有一种味:咸。完了,什么刀功、选料、火候,一切都是白费!”

“这放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因人、因时而变。一桌酒席掰开,开头的几只菜要偏咸,因为人们刚刚开始吃,嘴巴淡,体内需要盐。以后的一只只菜上来,就要逐步淡下去,如果这桌酒席有四十个菜的话,那最后的一只汤简直就不能放盐,大家一喝,照样喊鲜。因为那么多的酒和菜都已经吃下去,身体内的盐分已经达到了饱和点,这时候最需要的是水,水里还放了味精,当然鲜!‘

这里摘录的只是书中很小的一段描写,但是读下来,已经让人感觉胃口大开,想来是这么个道理。加之最近开始学习做菜,更是想要汲取这些作家食客的经验,自己去慢慢的琢磨尝试。

想想来北京三年了,吃了三年外卖,原先只是觉得做饭浪费时间,用来做饭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技能汲取知识,但是返回来才发现,其实时间也并没有用来学习,反而是浪费了,每天还得花半小时考虑点什么,吃后还时不时冒几颗痘,看完书开始做饭后,下班后反而更加充实,做饭洗碗学习一气呵成,不会再一回家葛优瘫,点点外卖刷刷手机就该睡觉了,不禁感叹,做饭简直是世界上最划算最值得学习的技能了好嘛!

除了做饭,这本书的副作用就是,我开始对于苏州美食有了一丝丝的期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作为一点一刻特产商城的员工,我每天都在与地方特产打交道,其实地方特产不仅有它独特味道、工艺特色,每个产品都有它的一...
    一点一刻阅读 9,991评论 0 6
  • 趁着春光正好,与快乐徒步相约,来到绍兴穿越上青古道。 蓝天白云,微风吹佛,竹林溪水做伴,脚踏石阶,感叹修路人的辛...
    编主兮望阅读 1,859评论 0 1
  • 我从春天走来, 你在秋天说要分开。 记忆一下子拉回那个整天听奶茶歌的学生时代,我不服老,真的,从来觉得只要有一颗年...
    行走的僵尸阅读 864评论 0 0
  • 今天,抱着重在参与的想法参加了倾听体验课,一个多小时的集体学习,切身感受了倾听的力量,也引发了关于倾听的一些思考。...
    梅子浠阅读 3,644评论 4 3
  • 发觉学生对我越来越“放肆”了,穿了件新衣服,他们扮着鬼脸笑着说:“老师真帅!”看到我理了个短发,就“哇啧,哇啧”声...
    右鸣风阅读 1,735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