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余秋雨先生的《废墟》,颇有感悟,在此向伟大的先生致敬,同时也表达下自己的小小感悟。
自己以前很少会注意到废墟,甚至有些回避废墟,比如丢在路边破旧的工艺品,摇摇欲坠的古楼以及老年人脸上的皱纹。
直到看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才引发了自己的思考。
人们都喜欢鲜活的事物,崭新的工艺品以及气派的摩天大楼。废墟一直被认为是阴森的,可怕的。很多电影场面都喜欢用陈年旧楼来做电影背景,地面也会布置很多残缺不全的工艺品,配上凄惨的,让人毛骨悚然的音乐,来达到电影想要的恐怖效果。
所以一直在传达废墟是让人讨厌的,让人很不舒服的一种讯息。
可是先生是这样写的“我诅咒废墟”。因为废墟让我看到了鲜活的失去,热情的消退。
可是同时“我又寄情废墟”,因为废墟让我看到了时间的力量,历史的痕迹。
先生将垂暮的老年人也比做废墟,可是老年人佝偻的背影,满脸的皱纹,才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伟大,构成了完整的生命链条。
所以历史的厚重在废墟中体现,生命的轮回在废墟中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