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與表達,是每一個個体處理"我信息"的一個輸入與輸出的過程;是與世界链接的方式。"感知"不是讓智力先行,而是讓活跃的五感先发挥作用。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讓這些感覺直接和語言联結在一起,即在身体感覺到的瞬間,人可以直接联結到語言。
感知,意识对内外界信息的觉察,感觉,注意,知觉的一系列过程。
人类用心念来诠释自己器官所接收的信号。称为:感知。
为什么我们能够感知到呢?
因为,我们身体上的每一个器官(包括感觉、生殖与内脏的器官)都是外在世界信号的“接收器”,只要是它范围内的信号,经过某种的刺激,器官就能将其接收,并转换成为感觉信号,再经由自身的神经网路传输到我们心念思维的中心——“头脑”中进行情感格式化的处理,之后,就带来了我们的感知。這便是我們和外在世界链接的一個我信息輸入產生的過程。
表達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以交际、传播为目的,以物、事、情、理为内容,以语言为工具,以听者、读者为接收对象。
表達是輸出我信息的管道,是我們與他人與世界建立链接的橋樑。
"媽媽,我感覺我好像要生病了。"這是一個7岁的孩子放學回家時,見到媽媽說的第一句話。是的,孩子透過自身的身体感受,覺知到自己身體的狀況,接收了一個身體不適的症狀,用言語表達了出來。這就是"我信息"的處理過程,也是感知和表達的過程。
這是孩子前天中午放學回家時的呈現,孩子因感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经由這兩天的觀察、調理、互動,昨天晚上洗漱時,孩子又對我說:"媽媽,我感覺我身體全好了,不用去醫院不用打針,這么快就好了,真好!媽媽,我感覺你也可以当医生了,謝謝媽媽!"⋯⋯
基於孩子"我信息"的處理和呈現,我想說的是:在育兒育己的過程中,"悟道"比"謀术"更重要!教育孩子先教育自己,蹲下來和孩子共同成長。亲子关系中,誰是关系的主导面?孩子是不成熟的主体,他不可能主导亲子关系的走向。父母是成熟的主体,家庭教育往哪個方向走,是压制還是疏导,是灌輸還是启发,是他教還是自教,都取決於父母的理性思考。
"我信息"的處理,是一種自我感知與表達的方式,即不伤害别人又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現状、想法、感受和需要。相对应"我信息"的是"你信息","你信息"是以你開頭,通常用以對別人給予忠告、評判、指責、要求。"你信息"中沒有對等,沒有看見,有的是咄咄逼人的气勢,容易引發孩子的消极抵抗和讓孩子產生內疚感,覺得自己不够好,从而引發做事被動和关系疏離。
近期有不少朋友咨詢我育兒乙事。有位爸爸說,男孩读初中了,開始叛逆不知如何是好?在我的观念裡,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焦虑的家長。在自我教育中,做為家長的我們需要學習自我感知,自我表達;我們尝試去感受我們的內心深處在担心什麼?孩子要多乖才算乖?
叛逆的定義真正為何?仅仅是孩子的需求和行為不被理解,還是孩子勇於听从了自己內心的話,与家長你的期待不符呢?你对孩子的期待為何?這份期待是,出於尊重一個独立的生命自我体驗的需求,還是仅仅是你認為,他是你生命的延續,从而他必須承接你未活出的那部份呢?我們对孩子是一份尊重、信任和引導?還是控制,指責與要求?這樣的叩心自問便是自我感知和链接对方的能力的訓練,唯有一份懂得的背後,才能有接納、理解和信任,如此才能有心理需求被看見的過程產生。
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這是叛逆的另一種定義,是需要被看見,需要被認可,被支持的,生理、心理的体驗過程。父母才是成熟的主体,作為主体的你,是不是更需要去探索,去感知一下,面對孩子們青春期"叛逆"課題背後的焦慮的体驗来自哪裡呢?感知是对外在世界信息輸入、接收、转换的一個過程,经由這個自我咀嚼、消化的過程,然後我們再去有話用愛好好說,這才是"我信息"的良好表達的開始。
孩子感冒那天請了半天假補眠,晚上我給他補習一下語文課文《小公鸡和小鸭子》。我繪聲繪色剛讀完,孩子便說:媽媽,你读得挺好聽的!然後换孩子興致勃勃地自讀了。也有很多家長一臉苦惱地問我,如何教孩子看图說話,如何提高孩子的閱讀、寫作能力?飽含深情的聲音語言,从日常生活到幻想世界,开垦孩子內心世界的感知能力,是耕耘這片土壤的力量之源。不断培養孩子的感性,感受越深,孩子思考得就越深,語言也越生动,并逐漸变成自己的東西。孩子从嬰兒期到小學畢業,父母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聲音、自己的語言和孩子說話,給孩子唱兒歌、念童谣、读绘本、講故事、朗讀課文詩歌等。培養孩子丰富的想像力,孩子首先是用耳朵听語言的經驗,接着才是"讀"和"寫"的步驟。
用我們的整個身體和灵魂去感知,培養出可以敏銳捕捉到事物本質的心理能力,成為孩子的心理輔導師,陪伴和引領孩子走向屬於他的大千世界!
感恩大家的信任和交托,讓我照見了自己,清亮了自己。
祝福你,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