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收到Z发来的微信:“都说大上海繁华、有趣,我怎么觉得待在这里格外孤独呢?”
Z是我在美国认识的小伙伴,硕士毕业后和老公Yen回国在上海发展。Z是北方人,老公Yen是台湾人,两个人在上海算得上是举目无亲、形单影只,除了工作,没有其他集体活动可以参加。周一到周五,两个人上班各忙各的,晚上聚到一起吃饭、睡觉、追剧、打游戏;周末,俩人几乎是48小时待在一起;碰到节假日如果不加班,就来个短途游。上班以后,继续各自忙碌,重复之前的生活。
Z说:“真怀念之前在美国做学生的日子,一吆喝就有一大帮朋友、同学出来玩,烧烤、逛街、泡吧,就连纯聊天都可以聊得很热闹。现在想要多找一个人吃火锅都很难办到,我和Yen确实过上了二人世界。”
我想了想,回给Z一句话:“也许,长大就是逐渐学会一个人玩的过程吧。”
的确如此,Z的话让我想到了自己刚毕业时在不同城市瞎闯、工作的日子:在深圳独自找工作,深夜两点下班独自回家;外派到上海,独自逛热闹的城隍庙,拜托陌生人帮我拍照留念,在偌大的南翔小笼包店的10人桌子上一个人默默吃完一屉小笼包;到厦门出差半年,自己一个人逛了3次鼓浪屿,周末一个人在家无聊到背英语单词。那时的时光,无论景致多美,都带着孤独的味道。
学生时代的生活则完全是天壤之别。即使我不是一个爱热闹的人,不喜欢参加老乡会、学生组织、班级烧烤,但永远也不会“沦落”到一个人独处。无论是上课、吃饭、泡图书馆、旅游,都有男朋友或一二好友相伴左右。
青春年华,容不下一个人落寞的背影。被外派到上海工作后,我才渐渐接受了“人得学会和自己好好独处”这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