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候的自己脆弱敏感,不理解孤独,也害怕孤独。害怕一个人吃饭,害怕一个人逛街,害怕一个人处在人群之中,尤其是在身边的朋友们有说有笑,而自己却不能融入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焦虑。那时的自己,根本不懂得将时间花在自己身上,总是将目光放在外面,情绪的喜乐哀愁起因大多数因为他人。
努力想要融入一个环境、一个团体的代价是,往往你会放弃自己的主张,失去自己的判断,用大众的价值观和判断去训练自己,竭力去迎合、顺应那套公认的“标准”,甚至它是错的,我们也会执行。为了活在社会的主流内,我们选择了活在自我的边缘外。不可避免,我们活得很累,心累。
渐渐成长,发现其实身处集体之中,很多时候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力量,很多时候是在消耗我们的能量。当我选择独自一人去逛街买东西,一个人去书店,一个人在家写写画画,让我觉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充实、安宁。这时候,我只要迎合自己,内心很舒服,我孤独但不寂寞。
正如陈果在《好的孤独》一书中所说的:孤独让给你与自己对话,内心才是一切的答案。所有的复杂会变得简单,所有的空虚会变得充实,所有的焦虑会变为平静,所有的脆弱会变为强大。从此再也不会感到迷茫,再也不会为谁受伤。
这本《好的孤独》确实是一本特别好的书,第一次是在一个听书的平台上听到的,然后立马买了一本回来看,它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的心,让我更加了解孤独、了解自己,不再还害怕孤独。可以说整本书都是经典,用我贫乏的语言真的难以描绘着它的精髓,所以我就挑了一些语录展示给大家看看,希望也能照亮你们。
孤独篇
果一个人无可避免地生而有弱点,那么不能接受自己有弱点,恐怕才是他最无可救药的“弱点”。
我们大可以活成自己,活得更本色一点、更真实一些,反正还是会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但至少你会更喜欢你自己。
要摆脱人性的弱点,除了使内心逐渐强大,我们别无他途,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完善,就是一个人的生命修行。
有多少人的成熟练达脱胎于深沉的“受难”,有多少人的纯真恰恰是双脚深陷“淤泥”中不忘仰望天空,一个人“肩头扛下了多深沉的苦难,胸中就承载着多伟大的情感”。
“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完整。而“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空虚,是急于冲破的樊笼。
我们应当给自己更多的独处时间,为的是卸下“面具”,自如生活,如我所是。
人的精神若找不到可以长久安顿的“家园”,也就谈不上“归属感”,那人生只是一次漫无目的的漂泊,看似四海为家,其实无家可归。
真正的自信者,会用一生的时间来探索什么是力所能及之事,会每天都用一定的时间来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
情感篇
在我们失意之时闻风而散的往往正是原本蜂拥而至的人。而恰恰是那些责备我们轻率、批评我们自以为是,让我们暗恼不已、败兴而归的人,在此时会源源不断地提供最强大的精神支持。
与朋友在一起,我们不期待得到任何的东西,仅那份彼此无需设防的内心松弛、不刻意的流畅自如,已然使我们心满意足。
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更愿意让朋友就这样无用着、闲置着,也不舍得将这清水搅浑。
所谓“知己”是两个精神之间难以言传的、不可理喻的默契——当你们不见时,他住在你心里;当你们想见时,你整个人都是一个温暖的微笑。
心灵无力选择爱情,心灵只能臣服于爱情,为之倾倒。你不是在用双眼在看他,而是用心灵在感受他;你需要他,只是因为你爱他。
爱情是世界上最甜蜜的东西,身处其中的人感觉自己永不厌烦、永不疲惫、永不衰落。
朋友即是soul mate ,也就是在灵魂中相连,是精神的一体共生。在友情中,我们担当的不是彼此的琐事,而是对方的灵魂。
人性篇
道德发乎天性,落于心安,类似于“本能”,不是一个人再三权衡后去“行善”,而是心有不忍,于是身体力行。
道德从来不禁止我们为自己着想,也不要求我们100%为他人着想,它只是希望我们在为自己着想的同时,能留10%或者20%的余地也替别人想想。
所谓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能做自己想做的”,而是意味着“能拒绝自己不想做的”。
一个人的“善”不是奉献给他人,而是最终奉献给了自我的“良心”。
所以,孤独也没什么不好,在孤独中找寻自我、完善自我,总好过在空虚寂寞中寻求共鸣。
(PS:之前的被文章被误删了,只好重新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