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凭什么让你来做决定!任由你挥霍!
“为什么我总是那个受伤的人?”
“为什么我的生活总是充满不公?”
“为什么别人总是比我过得好?”
这样的话语相信你很熟悉,也许你也曾无数次这样问过自己,甚至每天都在心里默默抱怨,很多时候就像一个无形的牢笼笼罩着你自己,那么恭喜你,你可能已经陷入了“受害者模式”。你认为自己是生活的被动接受者,所有的痛苦和不公都源于外界。但问题是——你的人生,凭什么让别人来做决定?
什么是“受害者模式”?
“受害者模式”是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个体认为自己总是遭受不公平对待,生活充满无奈与痛苦,而自己却对此无能为力,就像一团棉花的软绵绵。其实,这种心态的核心是逃避责任,将问题的根源归咎于他人或环境。
全球知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曾说过:“你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是你内在心理状态的投射。”
这句话揭示了“受害者模式”的本质——我们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其实是对自己内心无力感的反映。
留意身边,其实经常会听到:
“我的孩子很不听话,总是顶撞我。”
“我的老板总是针对我,我根本没有机会。”
“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我永远得不到我想要的。”
“我这么努力,为什么还是没人理解我?”
“如果不是因为TA,我的人生早就成功了。”
细细品来,这些话语背后隐藏的是一种被动的心态:问题不在我,而在别人。
在NLP(神经语言程序学)中,有一个经典的“指责手势”:当我们用手指指向他人时,手的另一方其实也在指向自己。这个手势形象地揭示了“受害者模式”的核心问题——指责他人的同时,我们也在伤害自己。只是这种伤害往往是隐性的,最终成为内心的“内伤”。(尤记得,当时我在上NLP执行师课程时,当我们一只手指向他人时,那一刻,现场的我们泪流不止)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受害者模式”?
场景:童年的“受害者”养成计划
花园里经常看到一个场景:奔跑的小宝贝不小心摔倒了,在他摔倒的第一时间里,带着惊讶或好奇,他抬起头来,确认有大人在身边时,然后哇哇大哭。这时候养育者会将小宝贝抱起,给与抚慰或亲吻。或者,为了安慰孩子,就会去骂那块石头:“死石头,臭石头,你怎么这样坏?让我家宝宝跌倒了。”还一边骂,一边打那块石头,这时候,小宝贝就会破涕为笑。
再小的孩子也知道,受伤是获得额外关爱的机会:我受伤了,你要为我难过,你必须做点什么来补偿我。
在幼儿园里,一旦我们受到了伤害或者生病,老师也会对我们额外的关照。 就这样,在与养育者的互动中,孩子发现自己每每出于弱者身份,就会得到体谅和照顾,于是,这个扮可怜来赢得好处的模式就被强化并伴随我们长大。
“受害者心态”的“救赎”
“受害者心态”往往会认为,事情的发生,自己是受害者,认为自己在生活里处处遭受着不公平的对待,而自己对此根本无力控制。他们的生命常态似乎就是抱怨不公和委屈不爱。
“受害者”挂在嘴边的是“因为别人、世界、过去,所以我……”。 深层心理上“受害者心态”是对“施虐者”的忠诚,在“受害者”心里,有一种期待,通过自己的争取努力,使“施虐者”被自己感动,征服,最终成为“关爱”自己的人,得到了心灵的最终救赎,“我是值得爱的。”
“受害者”总是乐于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害者”的角度,有时候甚至会故意让事情发展得更糟,而不主动去控制,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一种不成熟的身心状态在潜意识中束缚着他,使他们不用承担责任,并且一有机会就可以在人际关系中指责别人:“一切都是你的错!”
“因为不是我的责任,我是不公平待遇的受害者,因此我无法做出任何让自己更好的改变。” 在这个角度之下,他会认为自己很可怜,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和他作对,每个人都对他不够好,觉得自己时时陷在不被理解困境与受伤的感受中。 一旦出问题,我们第一反应往往就是找到一个借口。然后指责他人,这样可以减少自己的内疚感和不快。
所以,“受害者心态”带给自己“好处”,让自己获得短暂的“救赎”:
- 获得关注:抱怨和自怜能让你成为话题中心。
- 逃避责任:只要问题都是别人的错,我就不用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 避免行动:既然一切都是外界的错,那我就不用努力改变了。
但这些“好处”的代价是——你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成为了一个被动的旁观者。
“受害者模式”的危害
1. 自我怜悯与停滞不前
“受害者模式”会让我们陷入一种自我怜悯的状态,认为自己很可怜,生活充满不公。这种心态会让我们失去行动力,生活陷入停滞。比如,你可能会因为觉得自己“不被理解”而放弃与他人沟通,或者因为觉得“世界不公平”而放弃追求梦想。
2. 人际关系恶化
长期处于“受害者模式”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悲剧性人格”:喜欢叹气、摇头,生活主题永远是“因为别人、世界、过去,所以我……”。这种态度会让身边的人感到疲惫,甚至疏远你。毕竟,没有人愿意长期面对一个只会抱怨和指责的人。
3. 心理健康受损
“受害者模式”会让我们长期处于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比如愤怒、悲伤、无助。这些情绪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身体问题,比如失眠、头痛、免疫力下降等。
如何走出“受害者模式”?
1. 看见它,承认它
第一步是意识到自己是否经常抱怨、指责他人,是否习惯于将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位置。试着问自己:
- 我最容易抱怨什么人?在什么时候?
- 我是否经常重复自己的受害经历?
- 我是否觉得很多事情完全不受我控制?
看见,就是一切的开始。
2. 感恩它的保护,但也要放手
“受害者模式”曾经保护着我们,它让我们获得关注和安慰。我们抱抱这个它,感恩它的存在,同时也要意识到,它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自己。就像一件小时候穿过的衣服,虽然曾经很合身,但现在穿起来只会束缚你的行动。
3. 停止重复受害经历
很多“受害者”喜欢一遍遍重复自己的受害经历,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同情。留意到这种倾向,并主动停止它。试着问自己:
- 我是否真的需要一遍遍讲述这些故事?
- 这些故事是否让我感到更快乐,还是更痛苦?
4. 寻找新的反馈模式
观察生活中是否有与自己境况相似的人,却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学习他们的积极态度和行为模式。比如:
- 如果同事也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TA是如何应对的?
- 如果朋友也经历了挫折,TA是如何调整心态的?
5. 关注自己能做的事情
将注意力从“我不能做什么”转移到“我能做什么”。即使问题源于他人,我们也可以选择如何应对。比如:
- 如果孩子不听话,我可以尝试换个沟通方式。
- 如果工作不顺心,我可以学习新技能,寻找新机会。
6. 宣泄情绪,保持健康
找到安全的方式宣泄情绪,比如散步、健身、写日记等。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身体状态,有助于提升心理韧性。比如:
- 每天花10分钟写下自己的情绪感受。
- 每周至少进行3次有氧运动,释放压力。
重定因果,拿回人生主导权
佛约“世人重果,菩萨重因”,这句话揭示了“受害者模式”与“主导者模式”的本质区别。“重果”是一种被动的心态,认为结果是无法改变的;而“重因”则是一种主动的心态,关注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现状。
在NLP中,这种思维转变被称为“重新定义因果”。当我们把“因为别人,所以我……”转变为“即使别人……,我也可以……”,我们就从“受害者”变成了“主导者”。
例如:
- 受害者模式:“因为老板不公平,所以我永远没有升职的机会。”
- 主导者模式:“即使老板不公平,我也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寻找新的机会。”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改变,更是心态上的升级。它让我们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创造者,从抱怨者变为行动者。
如何重新定义因果?
1. 看见因果,承认自己的责任: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是否总是将问题归咎于外界。
2. 调整语言,停止等待他人改变:将“因为……所以……”改为“即使……我也可以……”。
3. 采取行动,重新拿回人生主导权:关注自己能做的事情,而不是纠结于无法改变的事情。
通过重新定义因果,我们能够拿回人生的主导权,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结语:放下“指责手势”,温柔地拥抱自己
如果,你也曾觉得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请记住——你的人生,从来都不该由别人来做决定。
也许你曾经受过伤,也许你曾经感到不公,但这些都不该成为你停滞不前的理由。生活就像一条河流,你可以选择随波逐流,也可以选择逆流而上。
我们终将明白:不管你之前受了多少的苦、受到了多么不公平的待遇,都没有人会替你的生命与痛苦负责。唯一能为我们生命负责的,只有我们自己。
即使你是一名受害者,你也必须让自己永远不要成为一句受害者。
因为,在你等着某个人来纠正错误的时候,人生已经往前滚动,不再等你了。
我们摸摸自己的心,温柔地问问自己:
- 我是否愿意放下过去的伤痛,重新开始?
- 我是否愿意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而不是等待别人来拯救我?
- 我是否愿意相信,即使生活曾经对我不公,我依然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
亲爱的,你比你想象的强大的多。当你停止抱怨,开始行动时,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早已在你手中。
我们停止问自己“为什么我总是受伤?”我们温柔地对自己说:“我值得更好的生活,而我,正在为此努力。”
放下“指责手势”,不再用手指指向他人,也不再指向自己。
用温柔的心,拥抱自己,拥抱生活。
你的人生,凭什么让别人做主?
你的人生,你来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