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在小群里分享自己的一番感触,参考了网友的经历、自己的感受、网友的评论等等,其实核心思想是希望传递“豁达人生态度”,不要因为遇到了试图控制自己的人受到了他们的无端打压而陷入情绪陷阱。这时候其中一位朋友说,ta其实比较理解这种控制欲,因为ta也想对他人有控制欲,比如ta的子女。Ta提到说自己花了钱、时间、精力养子女,特别期待子女可以听话,准确说是听ta的话,但发现有时候对方就是不听啊,于是ta很生气,但又没办法,毕竟自己的孩子自己得养嘛,最后ta说:不如经常去爬山好了,晚上累的倒头呼呼大睡,什么都不用想了。
我突然就觉得,如果“爬山”是解药,那也是temporary的呀,当天累了,逃避了,鸵鸟一样不去直面,睡着了就是“问题解决”?明显不是啊,问题还在,病没有好。根儿上的原因是自己只要付出了就有期待,而且最要命的是对他人期待。如果可以破这一层执念,那朋友的烦恼将会大大减少。孩子有淘气有叛逆,所谓的“不听话”也许是他们情绪的宣泄,如果是我,可能需要多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学,然后尝试不同的方法,而不是生气和发火。我相信,我们生活在巨大的能量场,如果我们这种期待落空然后形成一种“指责”,而不是内观自己,反思自己,那对方也会被这种能量场影响,事情也许越来越糟。而体育锻炼,不过是累身,真正折磨人的,是累心。
虽然我脑子里想了很多,但我觉得我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指导”ta,我觉得这就是属于ta的因果,并且我就算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努力传达自己认为的“对的东西”,那我岂不是也是在“执念于他人听我的”?何不破了这个思维怪圈。ok, 现在我已经知道朋友是逃避策略,那尊重其选择,他人自有他人命运,竟然ta觉得逃避是有效的,那就继续吧;我有我的策略,我有我的见解,但如果对方已经有自己的决定,那就连分享都没有必要了,不说话不介入因果,就好。
如果朋友是求助的态度,是疑惑的态度,是痛苦,那我愿意毫无保留的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但我深知,分享也不等于对方要采纳,分享本身已然足矣。但今天我遇到的情况是朋友抱怨但自己给出了解决方案,那就不要有任何的下一步了。
这其中的真相是,我们只是他人的世界的过客、看客,但其实这并非坏事,甚至有时候,我们和他者是需要保持一定距离的。如果对方是开放的心态,喜欢探讨各种方案、可行性,喜欢分析,喜欢观察,那热烈欢迎,思想的碰撞也许能产生更为炫彩的人生经验;如果对方心态比较封闭,有自己的一套做事方法,那其实证明了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策略,作为友人、作为他们人生的配角,不需要干涉太多,保持距离,保持清醒。
这也是对不介入他人因果的更近一层理解。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在有限的生命里,总有自己想不通的事情、有让我们内耗不已的人和事。我们的每一次的经历、思考过程,都将让我们比曾经的自己更为成熟、理智、进步。而如今,我也明白,有的人不需要去“劝”,不需要去“强迫”,去“教他做事”,很多都只是他们要必然走的路和“命中注定”。
保护好自己的能量,保护好思维不断进步、不断清醒的自己,保护好自己的主人翁心态,保护好平稳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