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再见,发微信不回的人》,这个转发文章的朋友还附了转发语:再见,不重要的人。
我猜,她口中不重要的人里应该也有我,就在她转发文章的前几天,我收到她发来的一条信息,大意是问天气怎么样,我没有回,也不知道怎么回。
在我的印象里,她曾多次给我发信息,大多是早上好、晚安心语或简短的心灵鸡汤之类,我很少回应,一个是自己比较忙,这种信息比较无关紧要;再则,并不知道该怎么回,天晴或者大雨,没什么意思。
她算半个微商,经常在朋友圈发产品介绍,再就是一些无关痛痒的段子。我曾无数次想屏蔽掉她的朋友圈,最终也没忍心,直到看见她转发这篇文章,才坚定了我的想法。
因为我知道,没回她信息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问候非常随意,接触的人多了,看到的事多了,就很容易判断出某句话是否真心,或者说是否来自群发。
她每次问候给我的感觉都像是群发,那么即便下一次你真心问候,我也不可能给予回应,谁愿意做这种没把握的事,也许我面对的是个机器人呢。我倒是没想到她居然还会因为这事来埋怨我,也算是出乎意料了。
相反,有位朋友,姑且叫宋小姐吧,我们关系不错,经常联系。她每次找我的时候,都会先说当天的心情,描述一下状态,再问候我最近怎么样,然后她会等一会儿,如果我没有立刻回,她就会接着说最近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哪些人好玩哪些事讨厌,还会对上次讨论过的事情进行总结提炼,对了,她给我发的是文字。
我很享受和她交往,很轻松。当我闲下来我会一条一条回她,进行互动。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没劲,或许应该直接打电话,但是我相信那些工作很忙,聊天常被打断的人一定能理会我的这种感受。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我空闲时可能她已经休息。
我问过身边很多朋友关于微信的看法,最后发现观点基本一致,这是一个延时的社交工具,因个人时间安排不同,所以消息回复有延迟。而且,现在大部分人微信有几百上千个好友,多的甚至有3000个,既然好友这么多,那就有重要或者不重要的,消息也是。如果是客户发的,那肯定少不了要回,这是值得互动的。
而大多数人,可能压根儿就没思考过微信的正确打开方式,每次都是一句“在吗”,这是我见过最让人无语的开头了,不管你找我有事没事,我都会直接过滤。
有事直接留言,说明情况,看到了消息了自然会回。但是一句在吗,如果我回了,你可能没有登陆微信,然后等你看到时再问我一句在不在,永远找不到重点。既浪费你的时间又浪费我的时间。
人类学教授罗宾 · 邓巴有个“邓巴数”的概念,人的平均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人际关系。但人类希望拥有大量好友,如果是看微信联系人的话确实是满足大量一说,可由于人只能与150余人维持良好的社交关系,那么如果你想要长期持有某个朋友,就必定要付出一定时间和精力去维持,或者说,你必须在朋友圈贡献高价值的优质内容才能纳入他人的邓巴范围。
何为优质内容呢?
我认为分为2类,一类是分享文章,比如:分享一些关于职场技能、行业前景、行业动态类的文章,因为跟工作相关所以大家会点开看,这就属于贡献价值。二是发布一些个人状态,但一定要是积极向上的,关于工作的认识,一些生活的感想也可以。千万不能每天唉声叹气无病呻吟,每个人工作都会遇到挫折,没有人希望又在朋友圈看到一堆将死之人发出哀嚎。
如果朋友圈某位友人展示的内容尽是一些类似于“不转不是人”“有爸爸的就转一下吧”“此文不转,天理难容”的内容,那么这绝对不是值得结交的对象。再比如有些人喜欢让人帮忙集赞,经常发私信“请帮忙给我第一条朋友圈点赞”“正在集赞请动下手吧”这种人必须划出朋友圈的范围,微信的几千好友如果每个人都让我点赞那手指还不得废掉。
而且,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这类人群还会发现,他们通常不是偶尔让点赞,一旦他们从这种优惠活动中尝到了甜头就会持续有这种行为。实际上如果他们肯花这些时间去想办法赚钱,那么能够得到的利益远远大于商家给予的优惠,这就属于看不清现实,分不清利弊,这种朋友一次帮忙足够,再次打扰直接拉黑。
所以,这类朋友别说让我点赞或者回信息,没把他(她)删掉就已经够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