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丰周记 2023-06-21 10:50
文-礼-师-友们,您永-恒-的-理-想还在吗?
春节期间在家休息,自己用了好多时间,给曹德旺先生写了一封“读《心若菩提》有感”的书信。元月底邮寄出去,可不到一个月,却听到了书院停工的消息,这让自己百感交集不知所措。其实,给曹德旺先生的那封信,自己在书院正式动工兴建的那一刻就想要写了。可忙于琐碎杂事,一直没能静下心来,拖到临近春节才开始动笔。自己感觉这封信不能再拖了,因为书院一旦动工,后续肯定差钱。这个项目,可不是书院帐上那点钱就能撬得动的。虽然自己不知道书信能起到多大作用,但还是希望在书院的建设中,能尽自己一份诚意。
三月份得知先生回&台了,自己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这些年来,自己一直远远的看着先生,关注着书院。偶尔会借文&礼师友们,给先生带上一份问候和祝福。虽然有师友说把先生的微信推给自己,自己都婉言推谢了。因为先生够忙、够累、够辛苦的了,自己不想去打搅先生那一份宁静。何况自己学识浅薄,还没有到需要找先生的时候。自己一直记得先生说的那句话“我将终老于竹里”。有先生这句话在,自己知道先生“跑不了”。自己不用那么着急,可以悠哉游哉的,先多读几本书再说。就这么远远的看着先生,关注着书院就好了。
可没曾想过先生会食言!
每每回想这些年结识先生的过往,满满的都是感动。听过先生四次讲学,同先生拍过三张合影,可更多的时候还是在梦中与先生相遇。每次梦到先生,自己的内心总能升起一种喜悦。先生回&台后,自己又梦见过先生两次,醒来总会忍不住那满眼的泪水。没想到离先生这么远,还是能被这小老头感动得一塌糊涂。想着先生说的“你们不要欺我老,我也曾年轻过”,自己又会忍不住淡然一笑。想想自己也会有年老的一天,能不能也会有人如自己这般的感动自己呢!
自己不是一个偶像的崇拜者,也无意于过度标榜先生。只是在得遇先生前,自己走过太多不合情理的弯路,受过太多不明不白的罪。后来总结原因,才知道悟门未开,读经太少!对先生说的那句“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感触特别的深。
图片
第一次到西湖听先生讲“道家的玄学”,自己欣喜不已,哦!原来道家是这样子的,尽说风凉话!欣喜之余,直到了晚上才想起要给先生订一束花。第二天讲学前,给先生送鲜花时,先生问:“你从哪里来啊?”自己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去回答先生。是啊,我从哪里来啊?返回的途中路过西湖断桥,想起先生说的“这次在西湖边讲道家,这是何等浪漫呢”!是啊!何等的浪漫,千年等一回呢!
听先生讲“儒释道西四家的基本原理”,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理想,就是这新儒家所说的“X家”,哈哈!终于找到家了!听先生讲“岩岩英气句句真实的孟子”,临近讲学结束,先生道出一句“你就是孟子”,这句话让自己一时不知所措,等回过神来自己是又悲又喜。
参加上海 “佛家哲学要义”讲学,听到先生讲《法华》,才让自己如梦初醒,原来如此啊,妙!“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佛家哲学要义”的讲学,才让自己真正感受到了先生学问工夫的深邃。晚间同室的北京室友给爱人打电话说“这老先生学问高深莫测,国内估计都没几人能有这样的工夫境界了”。自己笑道“以后若遇见学问工夫超过先生的,一定要告诉我”。每次先生讲学结束后,自己都久久不愿离场,总会站在先生讲学的桌旁拍上一张单人照,为何呢?这个学问不能断啊!先生的学问对于学&佛、修&道、求&道的人是何等的重要啊!
没有经历过一段浑浑噩噩的修行路,你很难体悟先生所讲的学问有多难得!听说很多人在“佛家哲学要义”的讲学课堂上打瞌睡,自己感同身受,很是理解。要知道自己第一次听先生讲“道家的玄学”时,也是瞌睡连天,睁不开眼。但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睡觉,心想“不远千里的跑来听先生讲学,为什么就不能让自己好好听讲呢!”为了不让自己睡着,自己一直把手心搓到满是水泡,才听完先生道家的讲学,从那以后听先生讲学,自己再没打过瞌睡。
因为走过太多的弯路,在确认先生前,自己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自己曾拿《论语》、《孟子》来比对过先生,发现这先生可以啊!但还是不放心,又拿《楞严》、《金刚》来对照先生,才发现先生真的就是自己要找的人。多亏了这些年读过的几本经典,要不然自己怎么敢随随便便,再认人当老师啊!没有人给你讲这个经典,你又怎么知道谁是你要找的老师啊!没有遇到自己的老师,你要怎么修、又往哪里修啊!
图片
所以,当先生教自己比划武功,毒刺从胳膊流出的那一刻,见到先生满头的汗水,自己才会不自觉的喊出一声“师父”!醒来才知道那是个梦,可说是梦却又是那么的清楚明了。从那以后,自己知道了什么叫“拔*邪*见*刺,不*复*退*转”。其实,很多年以前自己就知道了先生,总觉得他的学问不够高明,四处学法求道,可没曾想兜兜转转一大圈,“师父”一直就在自己身边。找到了这位师父,看懂了这位先生,你走遍天下,参访名师大德,你才不会被带偏。一些修行人痴迷于法门的神奇与玄妙,却不知道法门如药,为治心病,岂可乱修。先生虽然不讲法,可先生传的是道,道通理明,悟后起修,才能道法自然,理事无碍。“若#欲#自#证,则#能#自#证”,证与不证,修与不修,你都能回归自己理性的思考,从此以后你不会再随人脚跟转了,双眼自将秋水洗,多读经典不受欺。
所以,自己说文@礼@书@院的理想,真正能懂的人不多;书院的理想对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能有真切体悟的人更少。有朝一日,你看明白了,想明白了,你的心中也一定会有这么一个永&恒的理@想。
有些师友对文@礼-书院的现状和未来没了信心;还有人说先生回台后什么话都不说;让先生说什么呢?来大陆推广读经三十年,因读经受益的人那么多,现在到底该由谁来说话?面对这个现实的世界,站在自己有限的空间和维度,说什么似乎都有道理。可就算换成孔子、孟子、阳明,他们又能说什么呢?
因此,自己不这么看文@礼-书-院。一则,书院建与不建,在自己心中奠基的那一刻就已然建成,且是金碧辉煌;二则,书院的建设也是自己的理想,若自己有先生这样的学问,也一定会去干这么一份事业;三则,书院深处泰@顺,这块土地没有文化价值,就没有社会价值,没有社会价值,就没有经济价值。除非是真正的理想,这块土地谁拿去都没用;此外,上面一直没有对书院,作出过明确的定性,不是不想定性,是在学术上没有能力定性,在天地仁心中也不敢随随便便来定性。
只要没给书院作出实质的定性,只要文@礼-书@院的理想是真理想,这个事情就还没完,永@恒的理@想文&礼-书@院就还在那里。从这里来看,先生将书院立根泰#顺#竹#里,这是有超越的远见的。政策的管制是一时的,书院的布局是千年的,人性的理想是永恒的。
图片
据说书院的建设基金要退还给捐款人了,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自己这些年没什么钱,也没捐过什么钱,更是从没想过这个款会退。只是在心中问了自己一句,如果文@礼-书&院还能再建,这款还继续捐吗?答案是坚定的:“捐,一定捐!”
只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自己个人觉得是需要进行梳理和注意的。听先生讲《孟子》后,自己借师友之便,第一次向先生请益,自己问先生,为什么自己所读的经典,到最后似乎都在对自己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先生回答说“这位朋友或许心中已有所悟,但还要进一步问问自己,自己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当时自己还没读六&五&文&集,也不知道什么学&统、道@统、政#统,更不知道什么“法-先-王”和“法-后-王”。
对于了解“学@统”和“道&统”的人,凡是对自我生命有过深刻反省,不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被之束缚的人,相信其内在生命中,一定都会有这样的一份理想和使命。但对于“政@统”这个意=识=形=态=敏=感的话题,一般人会很谨慎,何况是行~政~监~管~人~员,对此必定也会有所忌惮。要在这个问题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会很困难的。这里确实需要一定的经学基础和哲学思考,没有经学的基础与学识上的共鸣,那都是秀才与兵的无稽之谈。
先生说:中国的政#治#哲#学,有“法先王”和“法后王”两种不同的主张。这个“法先王”和“法后王”并不冲突。孔子祖述尧舜,就是法先王;宪章文武,就是法后王。从现实的立场,强调法后王,是有道理的。但法后王就不知道法先王的意义,从外王立教,是开不出内圣的。
从先生的话里,自己觉得对于“政@道@与@治@道”的“政&统”理论,先生在学术上是有自己的见地和理想的;但对于现实的政&治而言,自己认为先生是没有他个人的政&治-立@场的。所以,文@礼-书&院遭此劫难,这于书院的志向和理想而言,实是有屈有冤的。
自己对于“政@道-与-治@道”的学术理论知之甚少,从“政&治”情感而言,自己还是会有我个人的政#治#立#场。因为,在自己心中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还没有哪一朝哪一代,能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作为自己执%政的理想和宗旨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还没有哪一朝哪一代,能够像今天这样让人民享有如此的民主、自由、和谐与文明成果的。
图片
我们不能要求这个 “五=浊=恶=世”的外在现实世界,能立马达到思想理论与学术实践的绝对统一。但正是因为有这样,让人向往的思想理论与学术实践的理想支撑,才让我们明白了“政&统”的价值和意义。若“政&统”的理论,真是有助于现实政*治的提升和进步,自己真心希望这个理论,能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思想的补充。而不是成了那些别有用心,无知无畏的狂狷之徒,迫害书院的工具。
学问虽无国界,但学问人是有国家的,有国家方可言天下、做文化。假如有一天,先生违背了他所讲的人性,违背了他自己所追求的永@恒-理@想,自己也一定会站出来反对他。因为自己学会了理性的思考,“双眼自将秋水洗,读过经典不受欺。”
最后,自己想说说给曹德旺先生的那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原本是不想公之于众的,得知书院停工、先生回台,自己在四月十日通过公众号转载了书信原文。自己觉得若再不站出来,那或许就真的是,天地闭而贤人隐了。《中庸》说:“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人生若没了这一份理想,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世界,我想真的会是有所遗憾的。虽然自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但就这几斤几两在这天地间,究竟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自己还是想要去问一问,尽这一份心,出这一点力。有没有憾是天地的事,为与不为是自己的事。不可为而为之,才能无愧于天地,无憾于人生。
现在看来,自己给曹德旺先生的那一封信,多半石沉大海了。但若是文@礼-的师@友们,每个人都想一想办法,每个人都尽一份心、出一点力,或许书院遭此劫难后,就能一帆风顺了呢!我们的人生理想和我们的命运就从此改变了呢!我们这群读经人,来自五湖四海,却有着共同的愿景和理想。我们学而时习之!我们上善若水,善利万物!我们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理想何罪之有,上天必自眷顾!
这些年得益于读经实践,结交四方朋友,不断深化着自己的内心,也不断拓展着自己的边界。所谓“天不变、地不变、道亦不变”;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自己相信,道不变,志不变、则人心不变。相信真正的文@礼-师@友,我们永@恒-的-理@想也一定不会变。
近来多方参学,感叹还是文@礼-的-师@友们最为亲近,与大家在一起时,能感受到那种相视一笑,莫逆于心的自在芬芳!《金&刚&经》说“彼=非=众=生,非=不=众=生”,自己担心有些师友虽有缘遇见了先生,却又不能认得出先生,方才不厌其烦将这些年自己得遇先生后的过往,写来与师友们分享。《法*-华*-经》说“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但愿大家不要错过了这稀有难得之因缘。一觉醒来,天地未明,借此夜深之宁静、良知所存之清气,梳理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觉、所悟。同时附上多年来,所存文@-礼-师@-友合影多张,顺道来问大家一句:文@-礼@-师@-友们,您永@-恒-的-理@-想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