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所有人都很忙碌。从出生开始,忙着玩耍,忙着学习,忙着工作,忙着成家立业,忙着实现梦想,甚至忙着奔向生命的终点。
然而许多人却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去认真思考:我们的所有行为是理性的结果,还是盲目性的结果?
曾经被父亲灌输最多的思想就是——你要成为一名对社会有所作为的精英。父亲认为精英是一个拥有独立思想与自由意志的群体。
意志力的培养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最初级的训练就是控制自己的欲望。
记得那时每到秋季,父亲会组织部队子弟兵开车到农村帮助群众采摘苹果和柿子。“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是一条任何人都不能违背的“铁纪律”。
我看到:群众的孩子,可以一边采摘果子一边吃,甚至还可以互扔果子打仗玩耍。
部队大院的孩子,井然有序地帮助官兵把果子从树上传递到箩筐里;默默地将群众孩子扔在地上的果子捡到筐里。得到的奖赏,是可以将摔烂的、群众不要的果子收集到一起,休息时间坐在树底下享用。
而我和三哥,被规定和官兵一起坐在树底下喝水休息,静静地看着那些孩子们嬉笑与闹腾。
父亲总是要我们牢记:人与人存在着不一样。说心里话,那时的我非常不认可父亲的这种意识形态。非常想不明白:人与人明明是一样的,都有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一张嘴巴,都有胳膊和脚,为什么父亲总是说人与人存在着不一样呢?后来才明白,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同,所接受的熏陶不同,自然存在着思维模式的不同。不同的思维模式产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也就有了千差万别。
一直以来,我认为父亲不懂幼儿心理。欲望对于孩童来说就是吃喝。即使处于生存条件非常优越的环境中,但是当周围的同龄人都拥有的时候,孩子们的内心深处依然会渴望拥有。当我们的本能欲望被压抑时,会产生懊恼与痛苦。
孩童时的我,心底里生出了一种强烈的愿望:长大后最大的理想就是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群众,去完成现在不允许做、且从没有做过的所有事情。
若干年后,当真正脱离了原生家庭,体验了不要特权、不要有优越感的群众生活后,蓦然发现没有接受过自律训练的生命是黯然失色的。
许多人心智最大的缺憾是——把自己弄丢了。人们因为从小缺乏意志力的训练,长大后基本丧失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只能受困于眼前的窘迫,过着一种“得过且过、迫不得已、自怜自艾”的生活,无法看到理想的璀璨与未来的光明。
当人们无法跳出生活的表象,终其一生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控制,疲于奔命地为生存而劳碌奔波。
此时才不得不承认,父亲延迟满足感、培养意志力控制物欲的教育方法是正确的。长大后,阅读了勒庞的《乌合之众》、以及大前研一的《低智商社会》,才开始认知到父亲的思想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任何东西都逼迫不了他,阻碍不了他,战胜不了他,这就是生命的自由。
生活中,没有谁愿意生活在欺骗、草率、不正义、不节制、不满足的境界里,也没有谁希望自己的精神是处于卑劣、低下的状态中。
可是,“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大众相却是如此的相同,当周围都是一群相同信念的人时,人们很容易把不合理信念当成真理去践行。
心理学在研究社会情感问题时发现,精神病人、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堕落者等等,他们在处理职业、社交、两性关系的方式中,竟然不约而同地拥有着相同的不合理信念。
比如,人们对一个杀人犯的行为匪夷所思,无法理解怎么会因为一个嫉妒或简单的私欲而去谋害另一个生命?但如果去问监狱里所有的杀人犯,他们都能理解这个杀人犯的心理,并且不认为这是犯罪,因为他们拥有的是相同的不合理信念。
调查还发现,咨询监狱里所有的犯罪分子,他们都会认为自己是良善的、充满正义感的。在他们的心目中,人生应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满足与陶醉所有的聚光灯聚焦在自己的身上。他们并不明白,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是——能对整体做出贡献。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男人在社会中的角色,既不是丈夫也不是父亲或兄弟,那么他是什么?如果他既不关心社会、经济、政治,也不关心周围人的情感、交流,那他又是什么?他只是一个抽象的、理论上的“自我”,除此以外,什么也不是。
所以说,任何“个体”的存在,是由这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来决定的。是关系,构成了一个人的存在意义。
因此,一个不能融入社会的“孤家寡人”是无法体会到生命快乐的。
当我们处于不能与其他人融洽相处的状态时,要提醒自己有必要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了。在一些发达国家,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或心理医生,是一件非常司空见惯的事情。
判断一个心理医生是否有能力疗愈他人时,不是看他的证书级别,而是观察他是否有智慧找到“来访者”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拥有了哪些不合理的信念?修正“来访者”不合理的信念,才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关键。
一个人的信念不修正,所有的心理治疗行为都只是隔靴挠痒。信念修正了,心理治疗的方法才能得以践行。
心理治疗的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你可以采用德国的古谚语方法:在他的汤里吐口水,只有这样他才会放弃那碗汤;也可以让他鼓足勇气与他人合作,以另一种为社会做贡献的存在方式去找到人生的意义......一千个来访者,就有一千种疗愈方法。
心理医生必须充满智慧。那些没有达到生命深层内涵的心理治疗,永远无法帮助无助的生命,从生活的悲伤、恐惧、嫉妒和怜悯中走出来。
所有的心理能量堵塞者,都是生命被生活限制了自由。然而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地满足自己的欲望。
我们需要经过学习、接受教育,了解世界万物是按照什么样子发生的。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自己能够掌控的?什么是自己不能够掌控的?
我们能掌控自己的身体吗?不能。因为它会生病、会死亡。我们能掌控自己的财产、家庭、朋友吗?不能。随便一场天灾人祸可以让财富化为乌有,友谊也会随着外界很多的因素改变而发生变化。比如鲁迅和闰土的友谊、荣格和弗洛伊德的友谊等等。
没有人能强迫一个根本不爱你的人——去爱上你。即使是用金钱、死亡、孩子、道德绑架也是徒劳无益。你也许能得到他/她的人,但永远无法得到他/她的心。
所以说,物质、财产、家庭、情感、生死……都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我们自己权能之内可以掌控的。对于这些无法掌控的事情,我们应该抱着“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心态——由它去吧!
这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反而能使我们的生命泰然自若、无所畏惧。
那么什么又是自己权能之内的东西呢?
1、表象。即是人们对外在事物产生的自身感知、体验、认识、记忆的总和。
你可以站在A角度认知,也可以站在B角度认知;你可以站在单方面认知,也可以站在整体方面认知;你可以静止的理解,也可以动态的理解。这些,都属于你的权能之内,可自由选择。所以说,不是事件影响了你的生活,而是你对事件的认知影响着你的生活品质。
2、行为驱动即意愿。意愿是在表象的激发下,经过理性心灵审查过的行为驱动力。它是一种经过自己内心审核通过后的“我愿意”。
只要自己不同意,没有任何人可以逼迫你做任何事。所以,上当也好,付出也好,所有的痛苦与快乐,都是自己的心甘情愿。
现代社会,很多人做事情讲究技巧、套路。以为自己可以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他人。其实,人们是无法从一个真正的“理性人”那里,得到半毛钱的好处的。唯一的前提是——他自己产生了意愿。
因此,我们在研究行为心理学时得出结论:世界上只有表象、意愿(即同意)是人们权能之内的事情。
举例说明:
我必须死。但我可以选择微笑的去拥抱死神,结果死亡可以转化成一种新生的力量——西藏称死亡为“往生”是有一定寓意的。
我必须承受灾难,然而我可以选择平静地接受。
我必须遭遇遗弃,潇洒的挥挥手且不回头,结果“遗弃”可以变成欢愉地离去……
任他人讥讽、怒骂,所有的委屈、被误解,你在心中不认为是伤害,它就不是伤害。吐在脸上的唾液无需擦拭,会自然风干。
当你历练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境界时,你终归会体悟到凤凰涅槃的内涵——所以网络上流行一句话:烧不死的鸟儿是凤凰。
这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训练,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强化。
一个人可以被夺走一切,却唯有一件事需要傲然独守——那就是,我将持怎样的态度面对所必须经历的一切。
当我们能够分清权能之内与之外的东西,我们就可以做到勇敢、自信且有能力谨慎应对所有事情。
当我们遇到痛苦和磨难,不管这种痛苦是病痛还是饥渴,或者是贫穷还是困顿……我们都可以脱离物质的限制,活出生命的矜持感。古人说的“无欲则刚”也许就是这种状态吧!再也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阻止我们微笑、愉快且满足地行走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了——生命的高贵由此诞生。
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群鸥碌碌,并不知其飞行意义;但是芸芸众生,一定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做自己”。
因此,忙碌而不盲目——是现代人必须修习的一个生命探索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