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为他永远不会老,但当这一天到来,我们也不得不接受小飞侠的确已经40岁了。
尽管他依旧无所不能。
“四十而不惑”。四十岁,是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年龄,是一个可以洞察世间的年龄,是一个成熟的年龄。这不惑,是清醒,是看破,对自己,对世界。然而对于科比而言,四十岁正处于他个人生涯的又一座巅峰,当60分退役演出的疯狂独舞还在世界的印象中盘旋,科比的商业帝国宛如一夜之间高耸入云。
“如果在未来20年时间里,篮球仍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那我就是失败者,我要在接下来的20年中,比前20年做得更好。”
科比球员生涯工资以及赞助金总收入达到6.8亿美元,是体育史最为杰出的成就,作为运动员,作为球员,科比几乎囊括了所有目所能及的荣誉,而这些荣誉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商业价值。即使退役,科比也将终身接受来自Nike、Hublot以及Panin每年数达千万美元的赞助费用。
他本可以做个悠闲的富翁,但显然,习惯了追求卓越的黑曼巴,无法忍受“默默无闻”的生活。尽管科比的内心随着年龄和阅历的打磨,已经足够成熟,但性格中的偏执与狂傲却始终伴随着他,没有一刻离开。
科比除篮球之外的第一个身份是投资人,无论是早期的Kobe Inc、还是Bryant Stibel基金公司,还是如今声名鹊起的运动饮料品牌BodyArmor,都成为科比在商业领域上成功的提现,特别是BodyArmor,在运动饮料百分之75的市场都被佳得乐垄断的情况下,BodyArmor异军突起,成为全美第三大运动饮料商,虽然目前与佳得乐的实力有着不小的差距,但BodyArmor如同科比当年出入联盟一样,向最强大的对手发起挑战。
科比在商业领域上的眼光与努力没有落空,随着对于商业运作更加熟悉也更加专业,科比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展,成为制片人,进军娱乐圈成为科比第二个身份。在2017年3月,科比自导自演的动画短片《Musecage》发布。同年4月,科比参与制作并配音的动画电影《亲爱的篮球》首映,这部影片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科比在2015年发表的那封退役信,在这部影片中,科比将自己的篮球生涯倾情展现,通过最为传统的素描方式,我们看到了科比与篮球之间的温情,以及通过努力完成梦想的励志故事。最终,奥斯卡最佳动画影片成为科比篮球之外的又一重要奖项,成为球员退役后的典范。
“24号的意义就是24个小时,我希望全力以赴。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24号,如果做不到拼尽全力,我就不是科比。”
这是科比从8号换到24号时的宣言,也是他性格最为淋漓尽致的表现,“凌晨四点的洛杉矶”也由此逐渐被世人熟知,而在所有努力以及成功的背后,在球场和商场的背后,无一不是曼巴精神的助力。
曼巴精神虚无缥缈,效仿者不计其数。它热血又冷酷,执着又天真,它是所有球员渴望而不可及的经书,也是科比留给联盟最好的礼物。
曼巴精神是永不放弃,近乎偏执的坚持。不撞南墙不回头都不够形容该精神所影响的球员,他们对待篮球,对待对手的态度有点视死如归的架势。
他们对于篮球的热情,往往源于被激怒,星火燎原,内心住着野兽的容不得半点挑衅。在科比们的篮球圣经中,曼巴精神是其中最为主要的部分。不过,凌晨四点和退役60分,让曼巴精神励志,也温情了许多,但真正意义上它从头到尾都是冷血的。
在湖人早期与奥尼尔对于领袖的你整我夺,对待传奇球星敢于用凶狠诠释尊重,都是曼巴精神的雏形,乔丹与科比也正因此惺惺相惜,真正的达到某个领域的巅峰,没有人喜欢独孤求败,挑战才是对其最好的褒奖,而在不断获得认可,以及敌意的同时,科比也开始愿意延续曼巴精神。
在后奥尼尔时期,科比达到了个人生涯得分的巅峰,04-05,05-06以及06-07(后两个赛季是本世纪以来最疯狂的得分表演),科比在得分种类,以及视觉冲击上都是个人职业生涯中的代表作,也是8号科比最为成熟也最为莽撞的阶段,他始终谨记自己是球队的领袖,而对于证明自己邮有着极度的渴望,但在二者之间很难达到平衡,矛盾让科比变得特别,也开始在真正意义上影响年轻人。
而随着时间的蔓延,科比也会老去,24号战袍的出现,也代表着科比职业生涯的下半场正式开始,2010年,他已不复有2000年那华丽的体前变向、大步突破,更为简单,更为有效的进攻方式开始出现在科比的进攻锦集,然后在2011年被小牛横扫,禅师隐退,全世界似乎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
而在2013年,科比跟腱断裂,也带走了他的巅峰。随后数次与伤病的斗争中,科比在受伤和复出之间徘徊,与如今许多老家伙的境遇相似,我们都知道是时候说再见,可在内心深处依然期待着什么。
嗜血,冷峻,无畏,偏执,当科比受伤日益频繁,运动能力不在的情况下,更多时刻似乎只是一种美好回忆,他扬起的眉头,弑杀的双眼,钢牙咬碎的神情,紧握的拳头,都在现实面前变得陌生。科比面对媒体,面对大众时的形象,往往笑容多于喷怒,温暖大于冰冷。
直到生涯最后一役。
对于失败的无比痛恨,对于胜利的狂热追求,科比褪下伪装的外衣,重新成为一个戮力的杀伐者,这一刻几乎所有人都处于震惊之中。科比真的太不同了,纵观NBA,甚至体坛的历史,在运动员生涯最后一刻所展现出的不舍,多半以眼泪和微笑结束。
“我要走了,我不再回来了。”
但科比却偏要以一种“我要走了,但不是因为我不能,而是因为我想走了!”的姿态,面对爵士——生涯首秀面对的球队,进行着篮球史上最伟大的演出之一,作为NBA历史上最杰出、冷血的杀手,科比在生涯的最后一刻,将自己的一切留在舞台上,他证明自己信奉一生的曼巴精神,毒性依旧浓烈,触者非死即伤。
真正让科比退役的是年龄,而不是意志。那个一入联盟,便势要席卷天地的18岁少年,其实从未走远。
来时王者去时巅,人生若只如初见。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