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阅读原文片段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有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愤怒。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自自身。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我们有自由选择自己应对外界的权利,也要为自己的内心和行为负责。
负责,并不是沉重、负担的意思;负责,是将最终解释权掌握自己手上。
举个例子:
甲: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
乙: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在上面的例句中,甲认为,她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为引起的。而乙认为,她感到失望,是因为她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A·学习者拆为己用
我今天中午遇到这么一件事,有个家长问我孩子情况,我跟家长聊了半小时,也一起制定了在家里需要做的训练项目。最后我提醒她需要续交学费了,她立马要求我多关心孩子,不要只记得学费的事情。我当时感到特别委屈难过,因为我对孩子还是很用心的,同时也认为我是个认真做教育的人,这样说等于否定了我学术上的努力。根据上文的四种情况,我属于第三种,我只是了解自己的感受与需要,却没有站在家长位置想他们的感受与需要,毕竟他们对于孩子这种情况是特别敏感脆弱的,希望老师能多多的关心孩子的发展。这样想来我也就理解了他们的情绪了,也更明白作为特教老师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