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中国经济的最大痛点是什么?
难关要闯,风险要防,中国政府要如何四两拨千斤?
— 1 —
中国经济的内循环和外循环,这应该是我们未来观察中国经济下一程的支点和路标,什么是内循环和外循环?如何解构加解读?
内循环和外循环这个理论是习主席在5月份的时候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议上总书记讲的一个重要观点。总书记说:“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坏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未来一个时间中国经济要以内循环为主,然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一个互动的格局。那么在当下这个时刻,提出了这么重要的一个指示,不仅仅是疫情下全世界的产业链被疫情的隔离搞得支离破碎,所以我们不得不搞内循环,而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战略措施,总书记这个讲话也不仅仅是因为中美贸易摩擦,美国的政客提出要和中国经济脱钩要从中国撤资,搞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的一些措施,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讲了这些话,把我们逼得只能搞内循环,而是我们中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深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从现在到2050年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一个发展战略,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国家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
内循环会回到计划经济时代吗?
完全不是这样,我们经过了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中国的经济已经成了世界第二大综合经济体,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量也成了世界第一大的进出口贸易量,中国的经济已经全方位的融入了世界经济,那么我们政府加大内循环的战略是在开放条件下进行的内循环,是通过内循环的支撑使中国更高更深更广对世界进行开放,所以他是内循环和外循环相互补充互相循环的一个双循环的理论。
最近刚刚公布一个资料,emarketer公布2020年预估中国的消费市场将首度超过美国,可以达到5.07万亿美元,美国是4.89万亿美元,明后年不知道,但至少和美国并驾齐驱,有这么庞大的消费市场,才是内循环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那么大的消费市场,内循环的动力是不足的,所以今天在2020年提出这个概念本身,基础有了。
中国非常引以为傲的一个底层的东西,是当下这个星球上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这个是我们的底气所在。
麦肯锡《2020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消费增长的盛宴还在继续,中国消费者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华强森表示到2035年,中国消费市场的总量将超过欧美总量之和,他指出从全球来看,生产消费品的企业有两个最重要的客户群,一个是美国60岁以上已经退休的有钱老年人,另一个是中国的年轻人。
如何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
至少有5个坐标来展开,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需体系,
第一个 内需的第一动力 当然是微观经济体,各种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各种企业单位。那么这个企业单位对经济发展的预期良好、国家整个的经济生态营商环境又非常好,那么这个时候民营企业微观活动单位,就每年每年产生利润,把这个利润又不断地滚入自己的资本金,最后如果用一个统计指标来衡量的话,就是如果每年产生了1万多亿利润,或者3万亿5万亿利润,滚入了他的净资产,那么中国微观各类企业的总资本净资本每年是在增长,那么如果每年的利润不滚入这个净资本,而且净资本还每年每年有所下降,那就说明这些企业可能出现了危机,出现了困难,出现了破产、坏账,或者甚至出现了对前景康看不清楚,不在投资,甚至抽走资金,转到别的方位上去,所以完整的市场体系,首先就是有良好的经济预期,微观的企事业单位对经济前景看好,每年每年都在追加投资,不是追加贷款资产。
良好的预期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怎么建立呢?
说起来比较容易,比如2020年企业本来就比较悲观,那不是中国的问题,全世界都这个样子。
作为政府来说就是要按总书记说的良好的营商环境要做好6件事:
一、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三、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四、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加强产权的保护
五、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六、保护企业家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如果做到这六条,把总书记这六条落到实处,中国的营商环境和发展的前景,企业的信心就会比较充分的到位。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总书记贯穿始终的关键词信心、信心还是信心,对于当前我国很多市场主体面临的巨大压力习近平讲了一句俗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背后就是强大的信心和定力,只要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为经济发展继续基本力量,就没什么过不去的坎儿,习近平强调,下一步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使广大市场主体不仅能够正常生存,而且能够实现更大的发展。
要做到这六条,多大的力度能去推动?或者说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
实际上本质上用国际化的语言来说,这六条要做到的话,实际上就是要做到我们的营商环境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那么所谓国际化就是WTO、FTA里要求的营商环境,我们中国通过开放,游戏规则接轨,并且把这个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都变成法律,变成法制化,第三个是要公开化,这些优惠政策、鼓励政策、法制政策都是天下告知的,不是装在某些干部的肚子里,或者换一茬干部就换一套政策,也就是法制化、公开化、市场化、再有国家化,只要做到这个,每年每年按这个去做,全国的营商环境都会和国际接轨这就可以了。
那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的第二个坐标呢?
第二个坐标就是要素市场,一个市场很重要的就是要素市场,就是市场中要素市场,要素市场的发育,那么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要素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够有市场配置到位,能够发育的良好能够畅通地流转,要素市场的价格也基本上是由市场来决定的。那怎么做呢?中央在今年3月30日发了文件,4月9号报纸上公布的,就是关于进一步推动要素市场的发展的改革措施,这个措施就把这五大要素市场,各种资本市场要素市场怎么发展讲的非常明白。
第三块呢消费对象 一个地方内需也好,内循环要起来,最重要的就是消费对象,内需的主体就是中国14亿老百姓,这14亿来百姓里面有老人、有小孩,就业的人群差不多有4亿中产阶层或者说白领阶层,在城市里工作的相对生活条件比较好的一批人,还有6亿,现在人均月收入也就在1000块左右的,主要是农村加上一些中西部小城市里的一些群体,这个4亿加6亿是我们的主要消费群体,那么他们消费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循环的基础
第四个呢内循环需要靠政府更好的服务,政府对市场有两种作用,一种呢政府在维持市场的秩序,利用政府的法制赋予的权力维持市场的秩序,使市场更好地运行。第二呢政府也有自己的财力,可以通过公共服务和公共投资,使得市场中有个公共消费,政府的采购产生公共消费,政府的投资产生投资拉动,这一块政府的采购或者投资,要用四两拨千斤的办法投在要害上,这里边政府的投资是要有杠杆效应,采购呢要有联动效益,那么这个事情做得好,也是市场重要的内需的一个保证。
最近有个数据做参考,不是所有的行业政府都可以投的,你要有一个精准度的定位,按照最新结果显示,制造业乘数效应最高的1.5,信息产业只有0.9,阿里巴巴京东零售呢0.5而已,你政府要精准投资,不管是采购也好,投资也好,你一定要投资到乘数系数最高的行业,你才有最大拉动力,在这个意义上讲,政府应该投资老百姓和民间企业甚至国有企业无法投资的那些项目,比如说政府如果造一个医院,花了1000亿,造了几十个医院,那么每个医院如果多花了20亿,那么这个医院产生的营业额百分之70是GDP,就是一个医院有100亿营业额,那么他的GDP有70亿,但是一个工厂100亿营业额,GDP最多百分之30,因为它大量的原材料进来抵扣了,那么也就是说政府在投入的时候,投入在教育、卫生、文化、社会养老、医疗的这些公共服务上面,它投入以后的GDP产生更大。但是每个人都会有个担忧,我们有些地方政府有没有这个能力去做这个事情,这个听起来好像不是那么简单。就是说整个的财政运行,发工资各方面平衡以后,它是可以做出选择的,你可以去投资高速公路,也可以去投资一些工厂,也可以投资一些基础设施,但是这些东西其实可以通过PPP让民间来投资公共设施的项目,所以凡是民间可以投资的,政府就应该倡导,让出大道让民间去投,本来这是一个行为的准则,第二投资到这些民间无法投资到的地方,如果又能很好的设计,很好的方案,定位,那么最终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我问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担忧,就是我们各级地方政府目前负债都比较严重,赤字也比较严重,那么这个会不会产生极大的制约呢?你认为应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现在不管是中国的政府还是中央政府,现在全部负债,是我们100万亿GDP的百分之50左右,那么大大的低于国际对政府负债,国际有个标准,一般要求低于百分之70,我们在50左右,我们是低的,安全线,那么美国政府现在百分之130了,这都是债务比较重的,那么第二个中国政府的这种投资,他有土地储备,外国政府没有土地资源的,他就是说花掉了钱以后,要自己财政开支的,我们这个呢,有个预算外的财政收入,就是土地批租,那么地方政府一般都会通过基础设施的投资,土地会升值,升值以后它储备的土地升值以后,可以5年、10年土地经营的时候收回的钱平衡,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中国地方政府的负担也还过得。,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政府和市场的界限,PPP 公有私有,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公共投资的,我们叫做有为政府,它打造出的一个高效市场,这应该构成了我们刚才是说的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的叫第四个坐标,
第五个坐标呢就是双循环格局,这个完整的内需体系不是孤立的闭关自守的内需体系,内循环跟外循环是互动的。
五个坐标之后,中国经济的内循环外循环,我相信在未来的很长很长时间这都会是中国经济的关键词,说到循环我首先想到的还不是经济,我想到中医了,为什么呢?循环嘛要疏通,要找到中医讲的痛点瘀点堵点或者叫着力点,你总要把他打通,而且除了中医我还想到武侠,你看江湖上的这个侠之大者,你看要练这个绝世武功,先得干一件事。要打通任督二脉,所以接下来这个问题有意思了,我们先说内循环,再说外循环,
仅就中国经济打的这个国内循环来讲,着力点痛点瘀点或者任督二脉到底是什么?有哪些?
我认为至少眼下看有6个方面,
任督一脉,叫“创新”,创这个字很有意思,我有时候特别喜欢拆解这个中国汉字,一个仓库的仓加一个立刀,仓库在中国文字当中意味着存储积累,你得积累点什么东西,立刀呢意味着方法工具和流程,好像得积累点什么,还得有一些方法或者流程,这是一个言必称创新的时代,好像不说创新都不好意思跟人说话,但是问题在于怎么把创新落到实处,而不是停留在纸上的锦绣文章,创新如何落这是个重大话题。
说到创新呢,我们国家在创新的生命周期中三个环节上都有薄弱环节,所以恰恰在创新这个问题上,中央十分重视。那么第一个就是无中生有,原创原始创新,我们叫0到1,就是无中生有这个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国家十年二十年,应该说很着力的在推进,但是有一个短板,就是我们“核高基”的研发,创新研发的投入只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5%,有点低于欧美,我们国家去年研发投入的资金,相当于GDP的2.1%,就是有两万多亿,这个规模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的研发投入国,比日本欧洲各个国家都要多,但是G20国家的研发投入包括美国欧洲日本的,G20国家它的研发投入中“核高基”的投入,就是核心的基础的高科技的产品的研发投入,占全部国家研发投入的百分之20,我们才百分之5,意思就是说我们只是G20国家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所以这就是我们的短板,所以今后很重要的就是在“核高基”的研发上,要集中力量办大事,要凝聚财力。这个是不是以国家力量来推动呢?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你比如说华为,华为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它其实是中国“核高基”投入最多的一个单位,它一年1000多亿的研发投入,500亿投入在集成电路上,“核高基”的范围,那我们整个国家呢?这么多研究所,这么多大学,这么多国有企业或者其他的民营企业,统统算在一起,我们两万亿的百分之5就是1000亿。
第二个就是我们好不容易把研发投入了以后, 产生了许多许多成果,比如说有许多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但是成果有了以后,我们也允许这些研发开发团队,拥有知识产权的30%50%70%但是我们十几年没看到多少发明人变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意思是它的成果没有转化成市场化的产品,没有转化,如果转化是个零,它的研发哪怕知识产权是百分之50、70,也是0.所以这个转化环节没有做好,如果说刚才是从0到1,这个就是从1到100,就是把1 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生产力,那么这个1到100的过程呢,实际上需要一个中间人,这个中间人需要有两个法律保障,或者说需要两种结构性的环节,一,就是说应该有一套法律,就是美国硅谷在50年前就形成的《拜杜法案》,1980年《拜杜法案》由美国国会参议员博区拜和罗伯特杜尔联合提出,由美国国会通过,此法案让大学研究机构能够享有政府资助科研成果的专利权,这极大的带动了技术发明人将成果转化的热情,1978年美国科研成果转化率是5%,拜杜法案出台后这个数字在短期内翻了十倍,它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社评价为美国国会在过去半个世纪中通过的最具鼓舞力的法案,是美国从“制造经济"转化为”知识经济"的标志。第二个有了这个法律以后,就会出现一批中介,这个中介,中央文件这次讲了叫技术转移机构或者叫技术转移的经纪人,这个词源头就是在德国,德国的弗劳恩霍夫研究所,这个研究所专门把各种各样发明的教授或者专家的东西,他作为技术中介机构,这个研究所就是做技术中介的,也就是在技术市场里把人家的东西进行转化,把这个事做好了,那中国的转化率就会提高,这是第二个环节,我用我们郎眼熟悉的一个创新观察来讲的话,能不能这么解释,从0到1,相当于爱迪生,相当于牛顿,从1到100相当于我们经常聊的福特,他是特别喜欢商业转化和商业成果化的。
第三个环节就是已经转化出产品了,这个时候需要大工厂的开发,大工厂的生产线,这个时候要反复地各种资本的介入,那么GP(普通合伙人)拉拢各种各样的LP(有限合伙人)形成所谓私募基金,还有风险投资基金,一轮一轮的投入,投入以后到科创板股票市场上市,最后变成独角兽,变成一个大集团,所以当我们国家把0到1的重点投入加大投入,1到100的转化能像中央文件所讲的,增加科技转移的机构和技术转移的中间人,这个时候,然后大量的成果被孵化了,然后又有科创板资本市场的注入,中国的创新全方位的流程一打通,中国的内需会是几万亿、几万亿的冒出来,潜力无限。
走到今天,好像不仅是顶层的话语,顶层的设计文件,还是整个江湖的思考和市场的一个回应,都是抓到了创新或硅谷式创新的内核,那这构成了中国国内大循环的六脉神剑中的第一脉,叫创新三阶段论,那第二脉比较有意思叫新基建,我们一直纠结或者一直在思考一件事,就是相比旧基建,传统基建,新基建到底新在哪?更重要的是这一个字之差,它到底有多大的想象空间,市场空间?
就是新基建跟老基建有三个区别,老基建往往是政府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以政府投资为主,如果政府少投资,那也要社会搞PPP投资,PPP投资是企业投资,但是有政府在背后托底支撑的合作,这是一个区别,那么这个新基建呢都是可以由企业投资,用不着政府投资。
第二老基建不管高速公路高铁还是邮电通信,等等基础设施都是投资规模大,周期时间长,回报呢可能是20年30年才能收回一个投资,但是新基建呢假如有10万亿投了,他是当年投资竣工当年开始产生效益,三五年是可以收回投资的,所以他不属于老基建那种投资大时间长。
第三老基建投入以后,高速公路高铁公路机场投入以后对当地的国民经济有带动作用,形成了交通枢纽,对城市发展有带动作用,新基建它作为一个数字经济,它本身数字经济产业化可能产生上万亿,的市场效应,同时他有颠覆功能,它跟城市一结合就变成智慧城市,它的颠覆功能跟金融结合,就变成科技金融智慧金融,跟工厂一结合,跟企业生产制造业结合,就是工业制造4.0,自动化工厂智慧工厂,所以它的颠覆功能会产生巨大的产业链,是改变整个时代改变整个生活改变整个社会的,这一点,它对社会的带动效应要比老基建大的多。有这三个不同点,这很有意思。
做个补充,就说是什么叫新基建,谈谈美国,我们都说美国是科技创新的大国,这是肯定的,可是大家注意个事啊,美国的新基建,是1992年所以他是全世界第一个国家铺设WI-FI,然后还有什么呢?就是WWW伺服器,也是1992年建立的,这个就是美国当时的新基建。新基建完成之后,从1992年到现在,像什么高通,苹果,大概它的股价涨了七八十倍,这还不惊人,亚马逊最惊人,涨了1623倍,那么这个就是一种不可想象的财富创造,我们今天新基建,我们以5G 为基础的话呢。就堪比美国1992年的 WiFi 所以这也是最近为什么美国最近对华为大力打压,因为他们看得非常清楚,这个新基建会对中国科技提升是个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跟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两个之间的这种密切的嵌合关系,它应该是引领的,他对中国经济的带动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第一个新基建,本身5G基础上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这5个关键的环节,这5个环节每个环节单个的对外营业,都可以成立公司收费,但是这5个环节综合在一起,又是一个智能的人体,云计算是人的脊梁骨,大数据像人身上的五脏六腑,五脏六腑必须挂在脊梁骨上才能成一个人形,然后呢物联网区块链或者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就是人身上的神经,人工智能就是大脑,所以整个构起来,形成一个智能的人体,那么这个智能的人体作为智慧人体,去跟各个行业结合的时候,就起到了智慧社会,智能化时代,那么这个里边就从产值的角度讲,我们把他叫做数字经济产业化,这个有多大呢?去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的100万亿GDP里面,有6.7万亿是数字经济产业化产生的,第二块就是当数字化平台赋能到了传统工业产业,工业产业有200多万亿的一个销售体系,这个工业体系中,当把这个智慧产业进去以后,把他变成了智慧的工业互联网,这个时候呢如果有10%的产能,他就会产生20多万亿的产业增值,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国家统计局把我们国家的数字经济规模是多少统计了一个31万亿,相当于GDO100万亿的30%,是这么一个概念,往后如果几万亿的数字经济的投入,然后带动整个各方面的发展,整个的数字经济的产能,几十万亿到上百万亿都是有可能的,,那么我们在消费互联网时代,过去十几年产生了马云,马化腾等,这种万亿级的公司有那么若干个,那么我们相信十几年以后,在物联网基础上的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推动的这个市场空间是几百万亿级的,那么就会产生几十个像马云他们阿里巴巴或者腾讯这样规模级的大公司,美国有几家大公司,包括甲骨文,这些大公司甚至还有微软,他们搞的所谓的工业互联网,他们预估他们所能创造的财富是再造一个美国,十几万亿美金,只是按照我们传统的行业规模,因为智慧赋能,使得传统行业增值了10%,额外增值10%,这一块就会产生几十万亿,那么我们如果再过十几年,传统的各种各样的工业可能变成500万亿了,他如果在这里边赋能的产生的就是50万亿,就是各方面会有很大的发展。
-End-
日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