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换季之前
文/左月
还有两天,年轮即将驶进蛇年最后一个季节。各种花木先后删繁就简。
银杏树金黄的叶子与果实纷纷告别枝头,回归大地。大板路拣拾银杏的翁妪,一边拣银杏,一边热心地告诉我,银杏如何做菜、蒸饭,有降压、降脂功效。感谢他们的好心,可我连专门遛弯的时间几乎都没有。
蓬蒿东倒西歪,讶异如今人们为什么不把它们收回去做烧柴。
芦苇摇着满头白发抱怨天气反常一一霜降前倒有几个冷天,大赤峰的人都穿上了厚衣服,有一天早晨起来,还见到地面上竟有一痕轻雪;可是这两天气温持续回升,赤峰天气预报最高气温已达16度。该冷不冷,不成年景!
同样老态龙钟的佛子茅以见多识广的口气讥笑芦苇:“老弟何必少见多怪!岂不闻农谚有云一一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这天热两天,冷两天,有什么稀奇!”芦苇听了佛子茅的话,低头一想,还真是!想当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对垒那会儿,冬至时节还刮东南风呢!
龙爪槐返青最晚,却还是在第一场秋霜中青丝变白发;最先传递春消息的柳树,则迟迟不肯退场;云杉、侧柏、马尾松、樟子松象征性地让少数老兵退役,以应付冬神的检查。
楼房中窗台上那些君子兰、蝴蝶兰、长寿花、绿萝、三角梅、月季、舌形花等一众花卉,一个个趾高气扬,摆出上边有人,恃宠而骄的模样。
当然,长期留守的喜鹊家族心里清楚,多少年来,冬不冷、夏不热,四季不分明,风不调,雨不顺乃是常态,南极洲、北冰洋、喜马拉雅山冰川融化,洪水泛滥、江河断流、土地沙化,各类疫情不断发生,人类生存环境问题非常严峻。要改变现状绝非一时之功。
冬者,岁之余。是读书的好时光。大娃小娃都像上足了劲儿的钟表,嗒嗒嗒地马不停蹄。
跟过去的孩子不同,网络时代的孩子作业内容与形式跟往昔相比,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打卡”,传照片、录视频、阅读接龙……
让孩子们兴奋了一阵子的15分钟大课间,随着年级升高,如同所谓副科一样,又悄没声地被淹没了。
眼科医生不时来学校给学生测视力。其实,不用测,戴眼镜的能数得过来,还有很多家长不给配镜子的隐性近视在。最后的结果,应该是顺其自然。
至于天气,小老儿并不怕冷,也不怕热。因为冷和热都能激发自身免疫系统活力,积极应对。
眼下这不冷不热,温吞吞的天气,实在让人不舒服。二八月乱穿衣,那是正常,到了秋尾冬头,还添了减,减了添,没病也捣鼓出病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