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心理学家罗尔夫•多贝里住在一栋大楼里,与他同单元的一个房间,租给了5个年轻人。
多贝里在电梯分别遇见5个年轻人,他问:你们5个人合租,生活垃圾都是谁来扔呢?
第一个年轻人答:是我,80%的垃圾是我扔的。
第二个年轻人答:是我,60%是我。
第三个年轻人答:当然是我,全部是我扔的。
第四个年轻人答:都是我扔的,他们都是懒鬼。
第五个年轻人手里正提着垃圾,听着这个问题,大骂起来:法克鱿,全都是我一个人扔的,他们全部只负责制造垃圾。
按理说,5个人最多扔掉100%,但据他们自己估计,他们扔掉了440%的垃圾。
多出来的垃圾是什么?
是每个人都过高的评估了自己。
我有一个朋友,和婆婆一起带孩子,当邻居问:你们家谁带孩子啊?
"都是我自己带的。婆婆只是做做家务。"
有天孩子奶奶打电话抱怨:"我哪里有时间啊,一天天围着孙子转,要带孙子呢。"
孩子究竟是谁带的?
在夫妻双方对家庭的贡献中,有调查显示,丈夫和妻子的回答都是60%以上。
这多出来的付出,是哪里来的?
我们都高估了自己的付出。高估了自己对家庭的贡献,高估了自己的价值,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上学时候,如果分数不理想,那可能是老师打错分,身体不舒服,题目太偏,复习的内容恰好没考到。
上班的时候,如果创新不被采纳,那是公司制度不公平,老板没眼光,同事不配合。
我们正在做的亲子阅读平台推广如果不顺利,那是平台不完善,东西太少,课程太多,朋友圈质量不高。
我们经常容易高估自己,归因到外在因素。外在的不完美,我们一眼就可以看穿看透甚至夸张扩大。
我们自己的问题呢。到底有哪些,严重程度如何,我们常常无法做正确预估。
把自己估计过高,首先就会心理不平衡,感到强烈的委屈。
都是我丢的垃圾,都是我带的孩子,都是我在为家庭做贡献……
然后就会扭曲事实,你们是懒鬼,我多辛苦,你们都不帮忙,你们还挑三拣四。
当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害者的位置,顾影自怜,渴望被同情, 我们就离成功很远了。我们彼此的关系,也会变得很差。
仔细想想,为什么真正的基督徒,佛教信仰者,灵修者,为什么过得比较幸福完满。
因为他们每天都要感恩,感恩家人,感恩朋友,同事,孩子,身边一切的付出。
看到他人的付出,是一种修养,一种素质,一种尊重。
尊重他人的劳动,是我们的人格魅力之一。而人格魅力,是最低投入,最廉价成本的投资。它能为你赢得尊重,获得更多存在感。
一切的教养,也不过是一种自我克制。有自制力的人,才能让不好的习惯越来越少,让优良的品德越来越多。
要想受人尊重,高估自己,不如高估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