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与熟读

我开始读书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去读,很多人给了我建议。有说,“读书万卷始通神”;有说,“熟读深思子自知”。我一直在尝试,读了几年,渐有了思考,读书,得先明确博览与熟读。

先谈“博览”。“博”有量多、丰富义。《孙权劝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前者是粗略的浏览,知道这么一回事,后者在量多的条件下,也求参省,发展成了通晓、透彻的解析。这是深浅程度的不同。对于“熟读”也一样。“熟”有反复义。有熟能生巧一说。《朱子家训》中指出,“观书先须熟读,继以精思,然后可以有得尔”。“熟读”有程度的递进,反复到了一定程度,就是深入、周详的思考。但是,熟读过了度,也可能咬文嚼字,去到读书之外的地方。

可见,博览与熟读的理解有程度的深浅,博览不见得粗略,熟读也未必精晓,这由我们所能做到的程度深浅决定。而我们所能做到的,又在于我们进行这一行为的目的,以及这一行为对我们的影响。所以,博览与熟读,得看读书的目的、读书的影响。

目的是行为的前提,所以有学优登仕,也有读书谋心,这是读书目的不同,或功用、或审美,目的明确后就有所思考。读什么书?又是为什么?这就是博览与熟读的思考。一般地说,博览群书,熟读名著,稍加涉猎闲书。这是很多人赞同的。但我不太赞同。名著也可以简单涉猎,闲书也可以熟读深思,博览与熟读不应该有限制。无论基于哪种目的,博览与熟读都由书对我们的影响决定。许多人读名著,因为它积极有用,留给一代代人巨大影响。许多人建议读名著,因为它大有可能留给我们积极的东西。但是,它还是有不影响的可能,它影响了很多人,也只是那些人而已。这还是因为博览与熟读的把握没有到位。其实,凡书皆可以读,一本书对人的影响力不在于这本书的归属,而是人与书的感应。这本书对你而言是重要的,你能够从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就足够了。不论它是孔子的儒学还是金庸的武侠,皆可博览、皆可熟读。在一定的影响力之下,博览与熟读,都是读书所不能割舍的。

读书,是一种寻找,并逐渐深入的行为。博览与熟读,是读书的总体过程和基本要求。博览群书是筛选、淘洗,熟读精思是锤炼、打磨。所以,博览应该广博而不失精确,熟读应该周详而不致过分。我想到了苏子的读书。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汉书》三经手钞、八面受敌深思,博览又熟读。苏子曰,“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读到自己所想要的,博览与熟读,大概就是这个程度了。

谈到这里,想起了沈从文先生的一篇文章《我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读到什么?在手上的小书,也在小书外的大书。读书,不仅是看得见的、书写着的;更得有感受着的、真实的,这是大书,超越了书。所以有“行万里路”,有“尽信书,不如无书”。大书更需要博览与熟读。寻找,然后深入;筛选、淘洗,继以锤炼、打磨;不失精确,又不至过分。读小书,读大书,读到我们内心真正需要的,就是最好的博览与熟读。

博览与熟读,大概就这么一回事。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读书主义 更多精彩等着你! 这个读书方法,可能会颠覆你对读书以往的认知|开卷 或许读书已经成为...
    米米粒粒阅读 34,989评论 9 209
  • 这个读书方法,可能会颠覆你对读书以往的认知|开卷 或许读书已经成为你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读书中也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
    yuqifuli阅读 10,841评论 3 13
  • 关了灯,我坐在床上,背靠着枕头,把笔记本架在弯曲的大腿和肚子上面,听着歌曲。然后,一字一句地敲打着对你的思念。 未...
    妖二十阅读 3,838评论 1 2
  • var myDate = new Date(); var year = myDate.getFullYear();...
    亭止阅读 2,944评论 0 0
  • 早上起来了,正常的洗漱之后,又跑到床上微着了,有点冷。 今天是4月18号,又是一个星期一。并不是特别想去上班,可是...
    xiao钱钱阅读 1,32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