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中国哲学简史》
初读此书前,我已读过些许《西方哲学史》,其中,对于“形而上学”一词仍不求甚解,尤其是听王东岳先生讲座中所传达的哲学观念,西方的哲学应当是一种“超脱的、精神的”哲学。故而,其曰中国大多数哲学家严格意义来说不能算是哲学家,他们更应该说是政治家或思想家。当然,他的说法是建立在以西方哲学为底本的基础上论述的,此前我也深信不疑。今读冯老《中国哲学史》,也引发了我另外一些思考,同时也解开了我诸多迷津,因为追根结底,这两种哲学的不同的本因是形而上学方法的不同,西方的是“正的方法”(逻辑分析方法),而中国这是以“负的方法”(类比方法)做为思想的方法,而“正的方法”正是思想的起点,而“负的方法”将是思想的终点。未来哲学的任务也将是以“正的方法”的过程到“负的方法”的收尾。
至于形而上学究竟是什么,姑且先用“负的方法”进行诠释,即以唯物论(思想对象)作为类比,形而上学则是(思想思想),其实的目的不在于最终得出可不可知(可知论),或可不可感(感觉论`经验论),甚至不在于可不可思。这个思考的过程便是形而上学的过程,而将这一过程明朗化`清晰化的表述,便能说是一个好的形而上学,而不断有哲学家去“思想思想”,也使得形而上学的发展成为可能。若要更清晰的对形而上学加以呈现,或者需要一个场景:形而上学正像此时空中一朵飘乎的云,它不知要去向哪里,甚至也无从追问来自何方,但此刻它便在那里,或在你的眼里,或在我的心里,或者在空中,或者在画上……正如一千个人读黑格尔,便有一千个黑格尔。我们在各种各样的反思它为何各种各样的同时,也预示着我们在解决形而上学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