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深藏内心,偶然的一些因素,就会触发。
看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贾平凹篇。讲到贾平凹的一个同学,那个同学因贾平凹命运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他的同学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是一块瓷砖,有的被贴到了厨房,有的被贴到了卫生间。这样普通的一句话,饱含诸般人生滋味,不由我深思苦索。因这,我想到了很多人的人生。
比如,父亲。
父亲,比贾平凹大个几岁。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一辈子都在脚下的土地上忙碌。他曾经在现在的银行当年叫信用社的地方工作过很多年,因工资太低无法养活一大家人。勇敢辞职,辞职后,做过各种小生意,但,都没有脱离土地。
从家里保存的书籍看来,父亲至少学过中医。我小时候,家里还有关于鲁迅的,曹雪芹的书籍。还见过父亲收集的当地的民间故事,整整齐齐记载了很多本。只是光阴流转,这些东西都不见了踪影。父亲,也学过绘画,那还是我上小学的时候,一次放学回家,看到父亲对着一面镜子在画自画像。我很惊讶,因为画的非常像。
但,这些也只是爱好,面对现实生活,赚钱是更重要的事情。
我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父亲把希望寄托在了子女的身上。对我们非常严厉,是标准的严父,大了才明白为什么父亲对我们那么凶,那是因为对我们寄托的希望越大,管的才越严。
当我渐渐懂事时,看到的只是他一年四季都在忙碌。偶然,闲了,会翻翻我们买的书籍。有一段时间,我非常迷恋武侠小说,结果把父亲也吸引了。他连续几天不干活,就坐在家里看小说。这引起了母亲极大的恼怒,甚至争吵。
除此,他似乎也没有什么爱好。如果抽烟也算的话。他抽烟非常凶,我时常见他的手指指甲都被烟熏的黄黄的。
当我有能力赚钱的时候,第一次去看他,买的就是香烟。
晚年,父亲迷恋《易经》。因为不认识的字,太多。他还来我家,专门拿了一本新华字典回去。我对此不懂,也没有兴趣。还觉得父亲怎么读这种书。也是最近,听了曾仕强老先生讲《易经》,才发现,此书中含有人生大智慧。我也得好好读读。
之所以,谈这么多往事,是因为,当年有一件能改变父亲命运的事,最后落了空。如果,那件事,不被人替代,不被权贵利用,我想父亲的命运,完全是另一种样子。
在家里,发黄的相册里,我看到过一张父亲年轻时的黑白照片,说实话,英俊帅气,嘴角都露着青春的锋芒。在那个时代,表现好,吃苦耐劳,好学上进就有可能成为推荐人选,去上大学。
著名诗人,企业家黄怒波,是被推选上大学的。我在文章开始提到的作家贾平凹也是被推选上大学的。
而,父亲,那时,也成了推选人员。祖母曾经为此高兴的为全家人包饺子吃。然而,人员名单从队里报到乡里(当时叫人民公社),从乡里到县里(那时敦煌还叫敦煌县)。被县里一个当官的人把自己的孩子的名字替换上了。
我们家在县城,是有一个当官的亲戚的。当时,以为十拿九稳的事,就没有给这个亲戚打招呼。结果,后来给这个亲戚说时,黄瓜菜已经凉了。我只记得,祖母给我说这些往事时,依旧激动,依旧顿足,依旧忿忿不平。我无法想象当时年轻的父亲,承受了怎么的心灵的打击?
假如,父亲去上大学了呢?
现在,境遇应该完全不同。就如同贾平凹与他的同学一样,人生有着巨大的分野。
活了这么久,人到中年了,才明白孔子所说的“尽人事听天命”,才明白命运的深意。这两个字,应该分开来理解,你的出身,你的基因可能无法改变,但,运是可以改的。这也是努力的意义。比如,曾国藩,考了七次才中进士。被别人说“才短”。三十三岁之后,发愤图强。每天做日课。据说,平均一年能写六十多万字,三十多年写了两千多万字。没有一天中断过,不管是打仗还是做官还是丁忧在家。而且,这一切文字都是用毛笔写的。坚毅,勤奋到何种程度无法想象!
拉拉杂杂谈这么多,我想说的是,不管你的处境如何?不管你是被贴进厨房的瓷砖还是卫生间的瓷砖,在这个网络时代,都有机会。脑瘫诗人余秀华,就是很好的榜样。一个被命运抛弃的人,一个低到尘埃里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都大放异彩,何况我们每一个身体健全的人呢?
人的一生就如同铜镜,会越磨越亮。
最后,用诗人玛丽*凯*阿什的诗句来结尾,与大家共勉:
伸手抓星星
即是是一无所获
也不至于满手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