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媚俗这个词,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媚俗的特征是平庸,并且动辄诉诸感情。人们的心对于特定的情境,已经产生了如同机器反射般被设定好的反应,高尚的情感会以广为人知的方式高尚,卑劣会以广为人知的方式卑劣,而风景也会以广为人知的方式令人愉悦。这种稳固的、不变的、明确的关系,就是媚俗发生的机制。”
我们常常会经历这样的阶段:你先是知道一个概念,它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或深或浅的模糊印象,随后你在经历中一次次验证了它的定义,这是你才会真正懂得这个概念的含义。
1. 你媚俗吗?
定义没有例子容易让人理解,我们来看一下你在以下这些场景是如何反应的:
你是不是很熟悉这样的场景啊?军训结束送教官离开时,几乎所有人都在依依不舍,都在痛哭流涕,这是为什么呢?怀念在太阳底下晒到晕过去的感觉?如此喜爱这个每天跟你说不上两句话,跟你的相处还不到一个月的教官吗?
老实说,有的人没有,但他不想让别人看出他对教官离别没什么感觉,大家都一副难过悲伤的样子,那么也假装心情很沉重;还有一种人更可悲,他们是真的在伤心难过,可是又不知道自己在难过什么,反正在那样的情境下就不由自主产生了这样的情感。
2. 要成长就要敢于“不媚俗”
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敢于面对自己真实的感情。
我们要成长,就要敢于“不媚俗”。我们不需要在某个场合一定要产生什么样的情绪;过什么节日一定要有什么样的心情。我们是个活生生的人,活出自己,不要试图去表演。
3.真实地活着,不做作,不表演
自从明白了这一概念后,反省过去,我常常感到羞愧,也开始有意识无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言行。
我是一个行事匆匆又不拘一格的人,经常做出一些不符合常规的事情,比如说,大三寒假在学校贴吧约了一个女生一起去了云南,在丽江大理昆明待了好些天,钱花光了,又坐了将近24个小时的硬座从昆明去了北京,过年没回家在北京做兼职,不仅补了亏空还又赚了些钱。
我实在是挺快乐的,每一天都可能是不同的,我贪婪地吸收着这种颠沛流离带来的快乐。
可是很多人在“同情”我,
“你过年不回家?!太可怜了吧”
“那你不想你爸妈吗?”
“你真是太厉害了”
……
无论是真情还是假意,相似的话听的太多了,没有一个人说出腔调不同的话,我莫名就觉得很恐怖。
难道过年一定要回家?在外过年一定是凄惨的?
往轻里说是种媚俗,往重里说是什么呢?请自行体会。
这样的逻辑是不是很像:大了需要结婚,结婚了就该生娃, 子女就该孝顺父母
可是,不是所有的家,都有家的温暖舒适;不是所有的生活都需要稳定;不是所有美好的词现实生活中也同样美好。
当然这些不好的问题都是假设的,可是哪怕没有这些不好的方面,难道一个人自己的决定需要别人用自己的世界观去做判断吗?
我最欣赏的对待朋友的态度,当然也是我对朋友的态度就是:你是成年人了,我相信你的判断,也尊重你的决定,别的做不了,支持!
而一切上纲上线的道德绑架都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