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挑战》这本书作者是马俊,这本书写得挺好的,内容都理解,唯独看完之后,却没有得到自己太多的思考,想写读后感,却不知如何写起。
一直在思考,文中的内容都挺好的,好像,大道理都理解,但做不到,如果我写出来之后,反而是一堆空话,无意义的呻吟,又能给读者带来什么呢?
这让我深深陷入了思考,回顾今年读的书,一共29本,不多,但每读一本书多多少少都会有不同的想法,会去理出一些干货,或者一些自己的真知灼见。
本书讲的李光耀先生一生的简介,一生的作为,和读卡耐基成功学一样,他们都很成功,书中讲述的挑战,努力面对逆境,鼓励我们勇于承担,勇敢面对,从容面对逆境。
这些大道理从小都知道,每个人想要的答案不同,那么见解会有所不同,读完一本书之后,如果书中能够,让我在工作中运用到,或者能够解决实质性问题,或者改变了一些想法,我觉得真正做到了影响,会认为是值得读的,因为通过阅读改变了我。
相反,一本书如果不能给读者带来启发,那么价值相对来说比较小,这本书通过一个个故事来论证观点,这种叙述方式,给了自己更多的思考。
今年写了六万多字,一直是用一种自己的方式来记录着周围发生的一切,先生偶尔会打趣说,又在写流水账,这也让自己想起本书的写作风格,每一个观点,都引用一个小故事来讲述,脉络清晰,语言简洁。
写作还是有一定的写作方式的,论点、中心思想都是需要通过案例来证明的,而一篇文章需要有中心思想,有论点,论据,论证来构成整篇文章。
通篇文章,不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自己沉溺于自己说话的声音中,首先需要明白,想要去表达什么,要给作者传输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一次,自我感觉写得挺好的一篇文章,让先生过目,结果,他告诉我,不知道你要表达的是什么,当时还是比较郁闷的,现在想来,一直是自我沉浸了。
如果是散文,仅仅是想抒发下感情,那么体裁可以不限定,但如果想要传播一些观点,最好有中心思想,一旦你有了这个想法,整篇文章自动流畅出来,抓住一个想法,一个中心的点子,然后去努力落实它、发展它,把它变成一个故事。
通过故事能够让读者了解到在讲什么,写作就是让一个想法从诞生到一直走向成熟、走到结出果实。
这也是为什么写作以来,一直在不断输入和输出,但质量和体裁没有发生太多改变,偶尔是一个想法脑洞大开,就随性而发,自娱自嗨了,而忘记本身要传达的信息了。
很多书都是以不同方式在讲述着各个不同的故事,很多故事都是我们熟知的,在不断的重复着,代代相传着,很多通过故事带给我们不同的启发。
书写本身也是讲故事,但如果通过故事来论述一些观点更有说服力,比起干巴巴的道理,让人更加容易接受,好比语言简洁一样,说了一大堆,不如直接来些干货。
我也希望在写作的内容上不断精进,在语言上更加简练,这需要不断的去阅读大量的书籍,成为一个有故事可讲的人。
故事是人类拥有的联结体,写故事,整理故事,讲出属于自己的故事,只有这样,每一个传说才能超越它本身的边界,承载某种更大、更重要的消息,每个故事才能成为我们的集体旅程中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