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应当是缓慢的获得的过程,而不是猎奇的了解精彩的故事情节,不应该止于此,不是读完之后感叹几句(这书写的真好,这书如何如何),不是快速的获取信息,和读文献一样,不是复习考试备考,生硬地记背知识点,做笔记,生怕漏了什么。不是完成打卡任务一般地,没有感觉地读完几十页,读完一本书,囫囵吞枣,什么味道也不知道。
阅读最重要的是,我获得了什么对我重要的东西,与我相关的东西。我借此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心态、思维以及知识库做出哪些调整,它需要与我们相关,它需要我们阅读的时候与自身的情况、与我们的过去相连结。最有效的阅读应该是与自己高度相关的。我的意思是,它是非常engaging的,我们完全参与其中,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获得对自己行为、心态、思维的启发,获得对自己知识库的调整。它需要我们动用元认知来读书。机械的搬运知识点,是没有用的,它破坏了原文本的完整性和语境,它只对做笔记的人有帮助。它让我们偷懒,它让我们把别人搬运的、咀嚼过的东西,直接塞给自己的大脑,因为这样确实很方便。我们可能也习惯了如此。于是,我们极其方便快捷地,知道了许多知识,对,仅仅知道,但并不懂得,并因此造成了信息囤积症,我们积攒了许多许多与我们自己没有联结、没有产生共鸣、没有深刻理解、没有带来insight和implication任何启发的所谓知识,所谓干货。
最好的阅读应当是启迪心智的、有效的,而启迪心智,如何可能?需要我们获得个性化的东西,生发出个性化的感悟。 我们基于我们的经历对书的内容有独特的理解,并将书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产生联结,有一些独特的感悟。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我们对与自己相关的材料记忆最好。
以上的感觉我深有体会。一本与自己无关的书,自己无法看得很投入很专注,即使认真看完了,也无法产生共鸣和联结。 刚读完的时候,我能够做一些基本的总结,描述性的,机械的,复述的,这本书讲了什么什么。但是,这些有什么意义呢?搬运、总结书里面的内容,对于笔记、应试、记忆有帮助,但并不能帮助到我,没法成为我的精神食粮。有的书就是与我无关,与现阶段的我无关,我无法理解它们。
我读《过于喧嚣的孤独》时,努力让自己对内容感兴趣,逼迫自己认真读完,毕竟我是冲着孤独以及这本书的名声来的,那时候我疯狂地想要了解关于孤独的一切。结果就是,我现在对这本书的毫无感慨,我唯一的印象是,这本书讲了一个伟大的洞察者和文学家如何做着收垃圾的工作,审视社会百态。这句概括的作用似乎仅仅是证明,我确实读了这本书,不是吹的。我得承认,读很多书的时候,我很仓促,混论吞枣挺多的。
至今,与我高度联结的书,最容易想到的是三本:第一是《边城》,因为真的很美,里面的风土人情,总让我怀念我的家乡;第二是,《解忧杂货铺》,我有时候有些抵触自己去看心灵治愈、情绪有关的书,自以为不需要,饱受推荐的解忧杂货铺,我一直拖着没看,在大四保研之前的那个暑假的一个晚上,我废寝忘食、爱不释手地读完了这本书,当时的我面临保研的选择,也思考者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充满迷茫和纠结,而这本书在我的眼里变成了一本关于人生选择的书,做或者不做,人生命运会大不相同,但是没有标准答案,同时选择不能保证什么;第三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我超爱它的名字,读完之后有想去看摩托车维修手册的冲动,骑摩托车环游,一边还在做禅的思考,这符合我的向往,酷!这本书里面也有非常晦涩的东西,讲哲学二元论,我着实不懂。但我之所以特别喜欢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让我坚定了要做科研。就和维修有故障的摩托车一样,你首先要确定确实存在一个问题,然后你要做出各种假设,可能是因为什么,然后你拆开摩托车的各种盖子和零件,去验证自己的假设。不过,现在来看,科研也不是这样子简单优美的……哎呀
我读《解忧杂货铺》的笔记:
带一点悬疑色彩的温情故事
有关梦想,亲情,责任,爱情
从浪矢杂货店也就是烦恼杂货店的回信可以看出:
对待任何沉重的烦恼问题,都可以“随便”回答
这种随便,恰恰反映了人生问题的无解性,复杂性,同时又是简单性
啊,其实我想说的是,围绕浪矢杂货店发生的故事,恰恰说明了一点:我们生活的各种烦恼,其实最终自己基本都是有解的,但是,我们就是需要浪矢杂货店这样一个地方,或者一个人,来倾听我们的烦恼,我们倾诉烦恼的过程就是梳理头绪寻找最终解决方案同时也是平复心绪的过程,而浪矢杂货店的回答则是,其实可以有很多种回答,符合你的或者他的价值观、人生信念、已往经历等等,不论浪矢杂货店的回答最终是随意的还是认真写的,都会对倾诉烦恼的当事人起到作用,但是,怎样讲呢?当事人从信里读到什么,取决于她自己的信念,她心中几乎快要形成的模糊的方案。所以,才会有戏剧性的结果出现:
浪矢杂货店回复了什么,当事人就那样做,最后成功了,所以他写信感谢杂货店
浪矢杂货店回复了什么,当事人反着来做(比如杂货店认为不应该追求所谓的梦想了,而应该承担责任等等),当事人理解的是这是对梦想的考验,所以他会坚持自己的梦想,最后也会成功,给杂货店写感谢信。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你需要浪矢杂货店,你又不需要杂货店。
“这么多年咨询信看下来,让我逐渐明白了一件事。很多时候,咨询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来咨询只是想确认自己的决定是对的。所以有些人读过回信后,会再次写信过来,大概就是因为回答的内容和他的想法不一样吧。”
不但没忘,他还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并且灵活应用在生活中。其实他不用感谢我,之所以能顺利成功,靠的是他自己的努力。”
“那点事不算什么。”雄治来回看着其他的信封,“别的信也都是这样,几乎都很感谢我的回答。这当然是值得欣慰的事情,不过从我读到的内容来看,我的回答之所以发挥了作用,原因不是别的,是因为他们自己很努力。如果自己不想积极认真地生活,不管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没用。”
我超爱自己的这种笔记。我自己看的时候,会觉得“情真意切”,读书当时产生共鸣、确实有所感的那种状态也能体会得到。
书评影评以及推荐上,经常发生这样一种情况:饱受推荐的书,读来好像不咋滴。有的书评价一般,但你读了之后,感同身受,感觉收获非常大……
读书,观影,有时候真的非常个性化。我们用自己的滤镜(视角与思维方式)去理解一本书、一部影片。慢慢地,在我们自己已有滤镜的基础上,我们慢慢地觉察和改变,调整自己的滤镜。思维方式,不是说改变就改变的。
而一本书如若要启迪心智,给一个人带来影响,必然是与读者高度相关的,读者能够参与性非常高地去读这本书,产生共鸣,或者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个性化的阅读意味着,你的阅读收获和感悟,肯定和别人有所不同,因为你们是不同的,你们过往的经历,你们来读这本书时候的基础是不一样的。
当然,经典的书,魅力永在。所有人读,大概都会有触动,并且有部分相似的触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