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偶读林语堂先生的著作《苏东坡传》。
读到王安石变法一段,宋神宗被王游说,意图国家富强,对抗北方契丹,力挺王变法,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青苗法、保甲法、免役等法伤害根本,弄得国力衰竭,小人当政,君子退隐,百姓流离失所,丰产不丰收,卖儿鬻女,恶殍满目!(所幸宋朝自始,太祖皇帝立誓永不杀害言官文士!未发生惨剧)
当时分为改革变法派和保守反对两派,从双方阵容来看,严重失衡:一方以王安石为首的奸侫宵小类的主要人物12名,另一方以司马光为首的重多元老重臣、君子鸿儒类的主要人物24名。只因决策者是皇帝宋神宗,天平倾斜,终究开始了遗臭万年的变法,导致王朝没落,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
现在看来,当时变法中暴露出了若干问题,两派辩论,百姓遭殃,已是证据确凿,为何君子大儒们都没有劝说得住皇帝,扭转乾坤,原因诸多。其中一个原由,想起一句成语,“三人成虎”,任你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苏辙等众多的谦谦君子们,忧国忧民,力陈危害,仍是或被罢官,或被贬谪流放,何也?皇帝龙威将小人馋言当明理,亲近了小人,远离了君子,自作孽而己!
“三人成虎”发挥了作用,所谓谎言说得千遍即是真理,德国希特勒法西斯时期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将这句话发挥的淋漓尽致!
此成语出自《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寓言故事比喻某一人或事或物,被人说的多了,人们就不作判断,会把谣言当成事实,所谓人言可畏,众口砾金!
想起社会上流传的一句话:“如果十个人中有九个人说某个人不好,那这个人肯定就是不好。”此话乍听之下,蛮有道理。但细想一下,似乎有些武断,倘若这九个人原本是这某个人的对头;或是本来就有些成见;或是有过利益之争的,别有用心,聚起来蓄谋说三道四,罔顾事实,不是出于正义和公心,那怎么能客观地反映某个人的真实品性?!就象王安石主宰控制的御史台,为达他的目的,为打击某位官员,若干小人们一哄两起,栽赃构陷,再有决策者的不明失聪,还不是趁了坏人们的心愿!
是“三人成虎”?还是“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当事者慎思笃行!
后记:从王安石变法的身上,可以看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影子,只不过因为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王的结局要比商好的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