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老同学的办公桌前,看着他的办公室花倒也不少,兰花、绿萝好几盆,还有几盆多肉。我看着他桌子上的几盆花。突然,他拿起一个不起眼的水杯,指着插在里面水里的几支绿萝说:“我特别喜欢看植物的根,你知道吗?”说着,他手指着水杯,白色的衬衣袖口漏出特别大的疤痕,是在建筑工地打工时被楼上掉下的钢板砸底下留下的,当时半身粉碎性骨折,从死里走了一遭。
“为什么,我不知道”我说。
“植物,有的人往往光看叶子看上面,觉得枝繁叶茂就好,却往往忽略了根。根,你想想,如果说根特别发达,枝繁叶茂不是时间问题吗?如果根特别虚弱,估计也枝繁叶茂不了多久。”他接着说。
我点头称是。
“我现在做企业就是这样,外面你不见多么虚扬,我努力在做它的‘根’,已经做了两年了,我不着急,只想一步一个脚印,让它稳步发展。”
我认真地听着。想起路边很多装修豪华的酒店,饭馆,往往不几个月就黄了,应该是“根”没扎好吧。
“我刚开始做的时候,别人都劝我别做了,想想可以。说什么‘你又没有后台,又没有资金,做不成的’。而我认为恰恰相反,有资金有后台的,起步很容易,‘哄’一下就起来了,好像一下就枝繁叶茂了,实际“根”不稳健,反而因为容易,也不懂珍惜,不用心经营,做着做着就黄了。”
我连连点头称是。平日我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的老同学,我今天第一次沉下心倾听,觉得他所言甚有道理。
我在想,做企业是这样,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呢?到底什么是语文的“根”?
“听、说、读、写”,什么才是根?
仔细一想,“听”,其实就是一种“读”,听别人说,不就是一种“读”,一种吸收吗?不过读书这种“读”,是通过眼睛,大脑,而“听”是通过耳朵、大脑,所以,它们本质应该是一样的,都是吸收内化的过程。学习语文,读(听、读)应该是语文的根之一。
需要说明一下,我觉得“读”,不是说什么示范读,轮读啊,演读,听读,跟读啊,读出韵味,读出情感啊等等读书的方式,而是博览群书,兴趣阅读,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名作或者自己感兴趣对自己有益的书。这对学好语文教好语文都相当重要,师生都应多读书。
“说”其实跟“写”可以合二为一,因为,“写”,其实,也就是说。通常意义,“说”是用嘴说,而“写”其实就是把心里想的嘴里的语言换成了书面的文字,是用笔说。所以“说”和“写”其实可以概括为“写”。(其实,也可以概括为“说”,因为都是把思想变为语言或变为文字,而根本上文字就是书面语言。但是口头说可能随意性强,写出来往往更规范,思路可能更条理,不管古今都考文章,所以概括为“写”更科学吧。)“写”无疑也是语文的一条“根”。如果非要把“听”、“说”也纳入根的话,那也是须根,而“读”、“写”才是实根,是语文的根源所在,只有抓好了“读”,抓好了“写”,根深蒂固,语文之树才能枝繁叶茂。扎根多深,扎根多广,直接影响语文之树的繁茂程度,所以,我的语文教学,要想枝繁叶茂,绿树成荫,还是得抓“读”、“写”——这是语文教学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