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个问题
你最近有没有特别高兴,或者特别担心的事情?
亦或是让你特别生气的事情?
有的话,你有没有想过:你到底在高兴什么?或者担心什么,生气什么呢?
拿我来说,我最近担心的事情是上不好课。
如果问我,我到底在担心些什么。
我想:我担心的是自己的能力,我的能力可能会限制我的发挥,让我把一个很好的知识点,讲得太枯燥,或者是讲得太晦涩,让一些之前我比较少接触到的学生群体,不能从中感受到乐趣。
这是我的答案。
你的呢?你的那个点又是什么呢?
二. 两个概念:自动化思维VS.信念
1. 自动化思维:思维的快系统
20世纪以来,心理学家提出了认知三角,即认知,行为,情绪。合在一起,叫认知三角。
我们头脑中的想法对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其中,最常见的想法叫做:自动化思维。
它其实就是我们头脑中随时随地会产生的想法。
有时候它是声音,有时候它是画面。
当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你可能会想: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
你头脑里的这个声音,就是这一刻你的自动化思维。
自动,有两层意思。
一是说它很快,是自动触发的。
另一层是说,它是一个不自觉的判断,跳过大脑的有意识的过程所做出来的判断。
它是我们大脑思维系统中的快系统。快,但不准确,跟事实之间可能有出入。
就好像,你的大脑里有一个负责决策的办公室。
里面有一个急性子的年轻人,每一刻都忍不住跑来跑去,四处打听发生了什么。
时不时地说:报告!这里有问题!
但是,他不是胡乱报告的,他有自己遵循的原则。
这个原则,就叫做信念。
2. 信念:隐蔽的决策体系
信念,是你长期依赖形成的对这个世界的某种态度,规则,或者假设。
什么意思呢?
如果我问你,你的手机屏幕是什么形状的?
你会脱口而出:四方形。
这个反应很快,这就是自动化的思维。
那么我们判断手机屏幕是四方形所依据的信念是什么呢?
是我们脑海里隐藏的一个规则:我们看到四条线段首尾相连的图形,就会把它叫做四方形。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信念都是一样的。
在另外一些问题上,每个人的信念或许就不一样了,他们的自动化思维会按照不同的规则来运行。
比如,现在请你判断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是愿意冒险的人会成为好的消防员,还是谨慎的人会成为好的消防员呢?
我猜,一部分人会选择愿意冒险的人,另一部分人,会选择谨慎的人。
这一刻,你的判断就取决于你的信念。
如果你的信念是:救援更需要勇敢的人,他们敢冒着风险去行动。
你就会认为愿意冒险的人更合适。
如果你的信念是:救援更需要理智的人,他们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艰难的抉择。
你就会认为谨慎的人更合适。
你看,同样的问题,因为你们彼此的信念不同,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生活中,有人喜欢听好的消息,有人对坏消息更敏感。
有的人在意别人,有的人更关注自己。
有的人在意工作,有的人更在意家庭。
有的人想改变世界,也有的人关心这个世界不变的地方。
这些不同的关注点,不同的偏好,都属于不同的信念。
这些信念可能来自于你的父母。
可能来自于你早期的经历。
可能来自于你所接受的教育。
可能来自于你所处的社会文化。
可能你也说不清楚来自哪里,因为你还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信念。
但,你需要好好研究一下我们身上这些隐蔽的信念,也就是帮助我们做出很多决策的隐蔽决策体系。
3. 为什么要研究信念?
信念就像我们戴着的一副眼镜。
外面的世界进入到我们的眼睛里,永远都要被这个眼镜折射一次。
它并不是一副简单的眼镜。
它有自己的意志。
有些信息它会过滤掉。
有些信息会加强。
还有的信息可能会在加工过程中被扭曲。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想着:岂有此理,赶紧把它摘掉!我要看到真实的世界!
很遗憾,这副眼镜摘不掉。
不但摘不掉,而且你必须戴着这副眼镜,才能正常生活。
想象一下,你在参加一个聚会,环境很嘈杂,同时有几十个人在说话,这些声音都进入到你的耳膜里。
但很有意思,你可以专心致志地跟其中一个人讲话,而几乎不受其它声音的打扰。
就好像你知道其中哪些声音是无关的,你可以在头脑中把它们自动消掉。
但如果没有这种能力,想一下会是什么结果?
一进入到这个聚会的场所,你就会被各种声音淹没,无法跟任何人专心说话,甚至无法思考。
因为所有声音对你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
生活就是这样一个聚会,它每时每刻都在向你发出无数的信息,需要你判断和筛选。
所以,你需要随时使用这副眼镜,帮你选择那些重要的东西,屏蔽那些可以忽略的东西。
这是必要的。
但问题在于:你知不知道它在帮你选择?
在聚会里,你很清楚地知道它在干什么:它帮助你把注意力聚焦在你关注的人和事上,同时屏蔽其他人的信息。
但在生活中,你是否知道它运行的规则是什么?
如果你不知道,它都是自动在后台运行,帮你筛选和转换信息,这就很危险了。
试想一下:一个在工作中需要不断跟人打交道人,如果戴了一副眼镜,自动帮他猜想别人有多不喜欢自己,是否会给他平添许多烦恼?
一位妻子,如果戴了一副眼镜,自动帮她强化和丈夫争吵的画面,过滤掉丈夫关心她的画面,是否会影响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呢?
你说,如果你整天都戴着这样一副眼镜,它对你的生活影响有多大?
既然你摘不下来,你至少要花点时间研究一下,搞清楚它的运行逻辑。
否则,你的世界很有可能被它限制。
三. 进一步解释:游戏里的乾坤
你可能还有点云里雾里:信念和自动化思维之间的关系,我还是没太明白。
那我们来一起做个游戏。
现在,请你举起你的食指,抬高胳膊,抬头看着手指。用手指指着天花板,然后慢慢地按照顺时针旋转你的小臂,在天花板上画一个顺时针的圈,一圈又一圈。
请保持这个顺时针的方向,继续旋转。
同时,慢慢地把你的胳膊垂直向下移动,让你的指尖落下来,先是经过你的头顶,然后是你的眼睛,你的鼻尖。
这个过程请让它一直保持旋转,不要变。
然后慢慢落到你的下巴,你的胸口。
现在请低下头,看你手指的运动轨迹,看到了吗,它在不知不觉中,变成逆时针了!
是不是很神奇?
怎么会这样呢?
聪明如你,肯定很快就能发现其中的秘密:手指旋转的方向一直都没变。
之前是顺时针,是因为从下往上看。
后来降到了与胸口齐平,就变成从上往下看了,就看到逆时针了。
是不是很幼稚?
第一眼看上去特别神奇,但背后的原理却超级简单。
但这个游戏的有趣之处在于:很多人第一次玩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变了”!
什么变了呢?
我手指旋转的方向变了。
错了,手指旋转的方向没变。
但你给它起的名字变了:之前你叫它顺时针。现在它还是它,你换了一个角度看,给它起名叫逆时针。
你给它起的不同的名字,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自动化思维。
而你是从什么角度给它起名字的呢?
是从你观察的方向,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信念。
而我们经常所说的认知升级,其实就是跳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对这个过程进行察觉,对认知进行认知。
不需要摘下一副眼镜,或者换一副眼镜。
你只需要开始研究这副眼镜,意识到它特有的好处和局限。
意识到你透过这副眼镜,接收,过滤,增强亦或减弱了哪些信息。
在没有看到这副眼镜之前,这个被折射的世界你无法选择。
而当你看到了这副眼镜时,你就拥有了保留这个信念,或者更替这个信念的选择权。
这时,你的改变就已经开始了。
四. 写在最后
最后,让我们回到文章刚开始的问题上:最近让我们高兴,担心,或者生气的一个点是什么?
看完这篇文章,再看一下你的答案,你的感觉是不是会多少有点不同了?
至少你明白了一点:当你对外部世界产生情绪反应的时候,你以为你的反应是针对这个世界的。
不是,那个反应是你戴着一副特殊的眼镜做出来的。
所以,它跟世界没太大关系,它跟你有很大关系。
拿我来说,我有一副眼镜就是觉得自己讲不好,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同时强调那些负面的反馈,对我不感兴趣的反馈,那是我的一个特点。
当我看到这一点,我会觉得那个担心本身没有那么重要,它只是我用来了解自己的一个资料。
那么,你通过自己提出的问题,多了解了自己一点什么呢?